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农林大学 “甜蜜蔗里” 实践队:以蔗为媒探两岸共富路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8日电 (杨志瀚 陈祈彤 李耿伟 林焕泰)炎炎夏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甜蜜蔗里”社会实践队(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赴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田洋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村委、宗祠与蔗田,围绕“甘蔗为媒、文化为魂、两岸同胞情谊为纽带”主题展开调研,探寻两岸同源背景下以甘蔗产业为抓手、结合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建共富的“甜蜜”路径。

图为村干部向实践队员讲解田洋村与两岸的关系。李耿伟 摄
图为村干部向实践队员讲解田洋村与两岸的关系。李耿伟 摄

  蔗田寻根:两岸同源的“甜蜜”传承

  田洋村的甘蔗田在盛夏里郁郁葱葱,微风拂过掀起绿浪,清甜气息弥漫田间。在网格员苏婧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这片承载着百年记忆的蔗田。“我们的甘蔗种植能追溯到几百年前,对岸金门也有个同名村落,同样世代种蔗。”苏婧指着田埂上粗壮挺拔的甘蔗介绍,两岸田洋村通过种植技术交流、经验互鉴,早已形成同根同源的蔗糖文化。

  队员们实地观察了解到,田洋村依托优良甘蔗品种实现高产高糖,更创新采用“甘蔗—水稻”轮作模式保障土地肥力。“从种植技术到文化符号,甘蔗都是连接两岸的天然纽带。”实践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片蔗田不仅生长着经济作物,更孕育着跨越海峡的情谊。

图为实践队员在田洋文化园和当地村干部合影。 李耿伟 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田洋文化园和当地村干部合影。 李耿伟 摄

  文化赋能:从“甘蔗哥”到文化节的创意实践

  从蔗田到宗祠,实践队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感受乡村文化脉络,在甘蔗文化展览馆内,老农具、旧照片与现代产业规划图并置,勾勒出“产业+文化”的发展轨迹。村干部介绍,田洋村近年着力推动文化赋能,邀请台湾乡村振兴专家、美术学院学生共同设计出 IP形象“甘蔗哥”——这个左手握甘蔗、右手捧书卷的卡通形象,既象征产业兴旺的“经济之手”,又代表崇文重教的“文化之手”,成为两岸创意合作的鲜活成果。

  除了“甘蔗哥”,村歌《甘蔗歌》MV、一年一度的“甘蔗文化节”也让特色产业焕发新活力。“我们不只卖甘蔗,更要卖文化。”村干部自豪地说,这些举措让甘蔗从农作物变成“金字招牌”,2024年文化节期间吸引了近千名两岸游客参与。

  共话振兴:青年视角下的“共建共富”路

  在村委座谈会上,村书记分享了“以蔗兴业、以文聚心”的发展理念,实践队员则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建议:“可依托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推动精深加工与电商销售”及“建议深挖两岸蔗糖民俗,开发研学旅游线路”。

  “甘蔗产业的增长数字背后,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财富。”队员们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大家表示,将把田洋村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研究素材,同时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甜蜜”故事。

  夕阳西下时,蔗田被镀上金边。实践队离开田洋村时,队员们望着成片甘蔗许下承诺:将以青年之力传播两岸情谊,助力乡村振兴。而田洋村的“甜蜜”实践,正沿着“产业筑基、文化铸魂、两岸携手”的道路,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