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3日电 福州市马尾区马尾镇旺岐社区有个“铁道守卫队”,他们由居民自发组成,成员14人,平均年龄63岁。69岁的陈国贞大姐和63岁的郑美葵大姐轮流带队,在铁路两边耐心地劝解想要“走捷径”的孩子们:“跨越铁路很危险,大家不要从这里过,宁可慢一点,安全第一。”
在旺岐社区,这样的自组织有16支,在专业社工支持下,他们打造了让多类型自组织百花齐放的社区公共康乐空间,由“铁道守卫队”运营的社区安全空间,以“亲子绘本、亲子集市”为典型的社区家庭教育空间。
旺岐社区下辖阳光城山与海小区、阳江瑞景等6个小区,常住人口4500多人,在城镇化进程中,铁路、高架桥把小区分割开来,居民之间感情淡漠、邻里关系疏远,居民冲突易发,给社区治理带来不少挑战。
马尾区通过引入社会工作力量,从居民日常生活诉求着手激活动力,孵化社区自组织,通过居民互助打造小区公共空间,在自组织跨小区互助过程中实现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在融合与协商过程中,“因为有你更美好”的旺岐生活展开了温情的画卷。
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童敏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为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民政部提出建设“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作为多元参与主体之一,社会工作被引入到基层社区治理中,成为调节社区矛盾,缓解社区治理压力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现代化的发展,给社区治理带来众多挑战,一方面是居民的生活场域的压缩,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间的关联度降低,居民参与性低,社区治理压力集中在社区;另一方面是社区的异质化加剧了居民间、小区间的冲突,增加了社区治理压力。
福州市马尾区通过引入社会工作力量,探索有效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解决社区矛盾和问题,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最终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马尾区新港社区,69岁的方叔叔来到82岁的彭兰英大妈家中,两人一见面就笑容满面打招呼,手牵手坐在一起聊天、唱歌,甚是欢乐。
独居老人彭兰英表示,她身体还算硬朗,生活也还算宽裕,但是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非常孤独,现在经常有邻居同伴们来探望她,她感觉生活很幸福。这是“低龄助高龄-社区独居老年人关爱”项目给彭奶奶带来的变化。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高龄、独居老年人缺乏照料,如何建立社区互助养老模式,马尾区各方力量都在寻找破解之法。在党建引领下,马尾区以“人人公益”为目标,以“社区组织培育-微公益项目策划-公益集市发布-爱心企业认领-微公益项目实施”为服务流程,在社工专业支持、爱心企业认领资助、居委会协同配合下,社区组织作为骨干力量策划并开展实施了多个微公益项目。
“低龄助高龄-社区独居老年人关爱”项目就是在马尾区第一届公益集市爱心企业资金资助下落地生根的。
微公益项目使得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得以连接,作为指导方的区委区政府、作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居民、作为服务提供方的社区组织、作为技术支持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支持方的居委会以及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个人和企业,藉由微公益项目,多主体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
截至目前,马尾区已经举办了两届公益集市,共有16家企业认领了19个微公益项目,金额达到88435元,社区自组织服务人次达到近万人。
新港社区党委书记连镛说,微公益项目有效促进了社区资源与社区需求的连接,实现了党建引导邻里互助常态化、社会力量履行社会责任便捷化、社区经费渠道多元化、社区组织活动可持续化。
“昨天刚准备进楼道,突然一个大包从天而降,差点被砸到。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垃圾包。”“什么都往下扔,没有吃完的包子、未熄灭的烟头等等,高空抛物这个问题能否解决一下?”去年10月,旺岐社区“家园梦想墙”上居民们对社区高空抛物问题反映强烈。
通过问卷调查,社工发现旺岐社区80%的居民不大了解高空抛物的危害,70%居民认为高空抛物与居民意识息息相关。因此,社区、社工及居民骨干通过“小区—社区两级党群协商互助会”平台,在居民议事厅中共同讨论发生高空抛物事件的原因、状况及解决办法等。
“居民法律意识薄弱,常年形成抛物习惯”“能否做一场普法宣传,告诉居民高空抛物抛的不是物,抛的可能是伤人杀人的凶器,说严重⼀点可能会导致过失杀人罪”“用情景剧的方式展示更直观”……10多名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社工简少清边记录边补充:还可以组织小小志愿者入户开展宣传,小手牵大手,共同对高空抛物说“不”。
通过多次的协商议事,由马尾区民政局主办,社工联合马尾镇旺岐社区、社区中的3支社区自组织共同组织的“对高空抛物说‘不’”大型活动开展了,情景剧演出、游戏互动、案例模拟、入户宣传等方式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小区居民陈小妹说:“之前邻居间因为高空抛物问题经常在群里抱怨争吵,现在这种情况消失了,大家笑容更多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通过搭建小区—社区两级党群协商互助会,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促进形成“镇街-社区-小区-邻里”四级治理机制,实现社区居民自治。”马尾区民政局局长黄忠春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要求,我们要在完善党群协商互助会、拓展社区治理和服务功能上持续用力。”
乐村村村民魏莺清是一名留守妇女,丈夫在美国打工,她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在乐村村像魏莺清这样的留守妇女有335个,他们除了带孩子照顾老人基本足不出户,靠在国外打工的丈夫寄钱养家。
2020年,魏莺清成为社工服务项目“乐工坊”的服务对象。自“乐工坊”开办以来,她与其他留守妇女走出了家门,一起参加“乐工坊”组织的活动,渐渐地成员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坊里每天传出欢声笑语。
魏莺清说,“刚开始,我把社工浅显地理解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社工纠正我说,‘我们是帮助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再进一步你也可以去帮助别人,助人自助才是社工的服务方向。’”随后,魏莺清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工作让她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女同胞,她们成立了巾帼志愿队,不断地引导大家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如乐百助老活动、绿色厨房烹饪、巾帼幸福园种植管理等。今年魏莺清还取得了社工证,加入了益乐社工中心。
2020年起,马尾区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社工,开展社区治理创新工作。社工通过分级分类个案管理办法对弱势群体开展个性化、精准化服务,针对想要增加收入却缺少平台,对生活改变愿望强的弱势人群,打造“乐工坊”项目。
将社区内闲置的公共空间改造为工坊,链接爱心企业引进代加工业务,对弱势人群进行手工艺培训,为他们增权赋能,让他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手工产品在经济上增加收入。同时在工坊内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如疫情防控、邻里关爱、一老一小服务等,保使他们从受助到自助到助人的巨大改变,把传统的需要别人帮助的弱势人群变成了一支服务于城乡社区治理的主力军。
童敏教授表示,通过能力培训和专业赋能,畅通居民自助、互助和自治,真正实现问题解决、矛盾减少,治理有效。
目前,马尾区已建成1个区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4个镇街社工站、17个城乡社区社工室。
“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镇街社工站-村居社工室”三级服务平台初步搭建,服务有需求群众13048人次,累计解决“高空抛物”“文明养宠”“道路整修”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225件;打造了“党建引领·空间活化”融合型村改居、“华侨空心村”共同体再造守望相助美丽乡村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产生了“99工程”“家邻港湾”“乐工坊”等多个服务居民的品牌项目,在创新社区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