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厦门人大常委会:加强立法监督 营造“护侨”优质环境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23日电 (林峰)近年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厦门侨乡特点和实际,持续加强立法监督,营造“护侨”优质环境。

  一是突出厦门地方特色,打造涉侨法规体系

  自1994年获得特区立法权以来,发挥立法保障和引领作用,涉侨立法始终伴随特区建设和侨务工作全过程。坚决落实《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关于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权益的精神,根据福建省相关涉侨法规规定,配套出台了《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和《厦门市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根据厦门市侨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索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和《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形成了与上位法相衔接,具有厦门特色的地方涉侨法规体系,优化了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的地方法治环境。

  二是高质量开展监督工作,支持侨商深度参与共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了3次涉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和2次针对执法检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的跟踪检查,5次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涉侨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了7次涉侨方面的代表视察工作。坚持以高质量监督,推动政府做好以侨为桥、以侨引资的工作,吸引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在内的各类投资,形成开放发展新高地。

  三是解决难点堵点痛点,凝聚海外侨胞之心

  在日常监督和督办涉侨代表建议的过程中,秉承“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理念,不断加强对“一府两院”涉侨工作的督促,推动他们积极探讨研究先行先试,不断完善侨务政策体系,切实为华侨回国办理各项社会事务提供便利;认真审理好、处理好每一个涉侨案件,依法维护华侨、归侨、侨眷和留学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彰显祖国对海外侨胞的深切关怀,营造爱侨、护侨良好氛围;加强保护涉侨建筑、建设侨乡特色小镇、发展侨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多方面开展侨乡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工作,让侨乡文化、真正融入厦门,进一步增强厦门侨乡文化的影响力。推动解决了侨界反映集中、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维护侨益方面的涉及落实侨房政策、以同安竹坝华侨农场为重点的华侨农场改制、侨居造福工程、侨爱工程、侨批文化广场建设等一批重大和突出的项目和问题,受到了海内外侨胞的广泛赞誉,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对工作的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