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基层法庭的“善治密码”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13日电(黄雅婷)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社会治理的烟火气中,基层法庭不仅是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如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闽清县人民法院坂东法庭以其独特的“善治密码”,成为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这些密码既蕴含着法治的刚性,又彰显着为民的温度。

  今年以来,坂东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三元协同”模式,促进矛盾纠纷多元调解,让法理如春风细雨般抚慰人心。今年截止2025年5月30日,坂东法庭结案130件,调解40件,调解率为30.76%;撤诉20件,调撤率为46.15%。

  “法庭+调解”定分止争解难题

  “大家既是兄弟,也是邻居,钱的事情都好商量!”在坂东法庭的调解室内,两个亲兄弟激动地握手言和,这场因4万元借款引发的亲兄弟纠纷,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不仅化解了经济矛盾,更让冰封多年的手足情重新焕发生机。

  2016年至2022年,弟弟因资金缺乏多次向哥哥借款,直至2022年出具欠条,确认尚余4万元未偿还。后经哥哥多次催款无果,不得已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件受理后,坂东法庭干警迅速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并联系坂东司法所的调解员,通过“法庭+调解”联动模式,直击矛盾纠纷痛点。

  调解过程中,法官、法官助理及调解员向双方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间借贷的相关条款,既说明哥哥主张还款的权利,也体谅弟弟生活的困难。最终,哥哥主动提出借款金额减半,弟弟也当场履行还款义务,本次纠纷就此了结,双方握手言和。

  一张借条断不了手足情,一次调解温暖兄弟心。此次调解亦是坂东法庭深化“三元协同”模式的生动实践,从调解到当场履行完毕仅用时2小时,让司法为民有力度、温度更兼速度。

  “法庭+回访”温情回访护童心

  “跟着妈妈生活很幸福,爸爸也经常回来看我,给我带好多小礼物呢!我跟同学们相处得也很好..。。”张某某童稚的话语声中展露了儿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5月15日,在一件调解涉及未成年人抚养的离婚案件结案后,坂东法庭的干警及时联动社区,入户回访该家庭,确保涉诉家庭探视争议、抚养费支付、教育分歧得到妥善解决。法庭干警发放“茉莉姐姐有话说”及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传递司法关怀,让法律清晰化、沟通人性化、帮助具体化的“法庭+回访”的模式得到深化。

  “离婚不是亲子关系的终点,通过家事回访,让离婚家庭的未成年人在司法护航下,依然能感受到温暖的成长底色,这是我们一直努力贯彻的航向标。”坂东法庭庭长任建军坦言,通过“家事回访+法律科普+情感疏导”的模式,既能让未成年人感受到司法的严谨,也能传递对未成年人的温情关怀,实现“案结事了”与“未成年人权益兜底”的双重目标。

  “法庭+宗族”多元调解化纠纷

  2025年1月14日,坂东法庭干警联系宗族调解员实地前往坂东镇某村土地,针对土地遗留的土地四至、界限不明等历史问题,法官现场丈量土地,调取确权档案,明确土地四至范围结合宗族调解员情感层面上疏导,双轨并行打破“僵局”,最终双方在诉前调解成功。

  “谢谢法官帮俺实地看看这块地,我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下咯!”成功解决心头难题的黄某某点头称赞。

  土地纠纷常因历史遗留、权属模糊等问题激发矛盾,坂东法庭采取“法庭指导+宗族协同”诉前调解模式,特邀宗族调解员,将法律权威与宗族伦理优势结合,为土地争议化解提供“刚柔并济”的解决方案。

  “法庭+宣传”法润侨乡赶圩忙

  侨乡重镇坂东的“赶圩日”——“十八坂”于每年的正月十七举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闺女借钱给别人,他是外地人,能在我们法院起诉吗?”“隔壁邻居老是把车停在我家门口,阻碍我家正常通行怎么办?”……法庭干警将“问诊台”设进民俗文化活动中,通过释法条、举例子等方式为乡镇村民常见的“疑难杂症”进行释法明理。

  “租赁一间坂东华侨的房子,合同未到期房东却提前收回,该怎么办?”“如果发现有人非法复制侨乡坂东的传统手工艺品去售卖,该如何维权?”……设立“法律问答台”,结合商贸、文旅、侨乡为一体的当地特色,提出一系列趣味的法律小问答并结合抽奖环节,群众热情高涨,拿着玩偶的赶圩民众笑着说:“既学习了法律知识,又能拿到奖品,大伙都很高兴!”

  在“赶圩日”送法入“圩”是坂东法庭丰富普法形式、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的司法创新实践。近年来,坂东法庭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维护劳动者权益,以群众司法需求为导向,定制化、个性化创新普法形式,开展“十八坂”法治宣传、普法进社区、普法“家访”、“走进企业”座谈等活动,助力法治精神融入乡风文明,让“善治密码”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