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专家学者福建宁德共话“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3日电 (吕巧琴 吴允杰)23日,“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福建省宁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话乡村全面振兴。

  “‘三进下党’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范例。”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增光说,要深刻感悟、传承践行“四下基层”等优良作风,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现场。吴允杰 摄
“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现场。吴允杰 摄

  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曾是福建省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30多年间,下党乡彻底告别“车岭车上天”,实现“天堑变通途”,成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福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023年,该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52元,相比2018年翻一番;10个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46.8万元。

  “下党乡30多年精彩蝶变,是通过啃下来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一个个‘腊子口’实现的,这种精神深刻体现在对‘三农’事业的长期投入和不懈努力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教授朱信凯表示,“三进下党”蕴含着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滴水穿石的精神以及坚持问题导向的调查研究方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指南,也是构建中国“三农”知识体系的动力源泉。

  朱信凯认为,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为建构中国“三农”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要正确把握“三农”实际,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把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村面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下党乡的美丽嬗变,正是宁德市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金书秦看来,可以用“红、绿、金”三色来概括“闽东特色”。其中,“红”是“根正苗红”的政治本色、“绿”是山海资源的绿色底色、“金”是“含金量”十足的产业成色。

  该如何持续发扬“闽东特色”,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金书秦认为,宁德市可以从擦亮生态底色,持续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理念,打造生态文明的“宁德样板”;打造品牌特色,推动优势农产品提质增效;提升集体经济成色,发展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坚持“山海田”一起抓,以大食物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着手,念好山海经,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三进下党’是激励广大干部心系百姓、服务群众的榜样力量,也是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的生动体现。”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兰思仁说,要将人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服务对象,既要服务好广大农民,也要服务好广大市民,以高品质、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兰思仁认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乡村振兴各类人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让美丽乡村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宽广舞台;要围绕人民群众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