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7日电(康珊良子)很多车主都可能听说过一款“真香”产品——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服务,该产品是通过向车主或公司集资的方式,要求车主或公司缴纳相应的交通安全统筹费,形成统筹资金为参与统筹的机动车提供保障,因其购买流程与保险公司承保的商业险极为相似,所附的合同条款也基本相同,但其收费却远低于保险公司的商业险标准,成为了部分车主的口中的“真香”产品。那么,事故发生时,该产品是否能够像保险公司的商业险一样正常理赔?该产品真的保险吗?
据悉,2022年11月20日,小李驾驶轻型平板货车为A公司运输货物,途中与小吴驾驶的无牌二轮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小吴受伤经送抢救无效死亡、车辆损坏的交通事故。该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小李负本事故的全部责任,小吴不负本事故的责任。
本案中,小李驾驶的轻型平板货车系A公司所有,挂靠在B公司名下,同时在某保险公司处投保交强险,在安全统筹公司处购买了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服务(责任限额100万元)。
现小吴的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李、A公司、B公司、某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B公司追加安全统筹公司为被告,要求其一同承担赔偿责任。
厦门同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小吴因交通事故死亡,小李负该事故全部责任,故由此产生的损失1033312.07元应先由某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赔偿,即184649.32元。
超出交强险部分的848662.75元,因承保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服务的安全统筹公司不具有保险业务资质,不是保险公司,且未出庭应诉同意在本案中一并理赔,故该部分损失由A公司作为小李的用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B公司作为轻型平板货车的挂靠公司,依法与A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二者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依照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合同的约定另行向安全统筹公司主张权利。
法官表示,安全统筹公司绝不是保险公司,其不受中国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的监管,购买者缴纳的保险费用全部由安全统筹公司自行管理和支配,其资产透明度、流向合法性均无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偿付能力亦无其他保障,抗风险能力极低。
其销售的统筹产品也不是机动车商业险,即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时,安全统筹公司不适用“损失按照交强险和商业险依次理赔、不足部分再由侵权人赔偿”的法律规定,只能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后,依据安全统筹合同另行向统筹公司主张权利。大大增加了车主的诉讼成本和法律风险。
在该院受理的21件涉机动车安全统筹服务案件中,其中18件案涉安全统筹公司的住所地为虚拟注册地址,仅有1家安全统筹公司送达到并应诉,表示愿意依法赔偿,其余案件均先由侵权人自行赔偿。广大车主应向具有合法经营车险业务资格的保险机构投保机动车辆相关保险,规避风险、保障自身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