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31日电(洪思颖 梁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石,也是百姓平安幸福的保障。2024年是“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的第四年,福建省三明市通过精准靶向、公益联盟、应民所需、普治融合、用好资源多项措施,实时为普法提质增效、将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扩“圈”吸“粉”、助力依法治理、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我非常喜欢学校的宪法课,它教会了我很多!”提起学校里的宪法课程,宁化县名远小学三年级学生兴致勃勃地介绍。名远小学自2021年创办以来主动与县司法局沟通对接,致力于打造名远宪法学校。“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宪法课程是从‘美’‘心’‘德’‘行’‘智’‘体’六大方面设置,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名远小学德育处主任吴沁介绍道,“培养法治思想应该从娃娃抓起!”
此外,三明市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举办各类法治夏令营100多场,参加人数达4万多人。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宣传,连续3年举办“‘两法’乡村行”活动。“法润童心”“学生带法回家”“麒麟卫士”“初心护童”等校园普法品牌,得到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同时,三明市下足功夫,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市政府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全市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机制,将法治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巡察。全市党委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述法”全覆盖。扎实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交清单、交问题、交卷子“三交”普法机制在全省推广。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以案释法制度,有效凝聚全社会普法合力,提升普法质效。
“艳青主任,你给我评评理呀!我住一楼,这几天下水道堵了楼上都不管,我家一直在渗水。”住在三元区北门社区的王大妈焦急地找到居委会主任郑艳青,向她倾诉家里的烦心事。
这是北门社区“艳青普法工作室”日常工作的缩影。自2018年成立以来,艳青普法调解志愿服务队跟邻居们唠家长里短、处理解决纠纷,成了家常便饭。“基层有矛盾就要化解在基层,‘普法+调解’的基层调解工作新模式能够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郑艳青介绍。五年多来,北门社区“艳青普法工作室”共计开展调解工作1200余次,各类法治宣传、讲座80余次,累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3000余份,有效地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为了将“普法+”文章做足,三明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开展“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加强日常指导、跟踪督促,组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全市440多家单位入驻“蒲公英”普法公益服务平台,记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600余小时。打造全省首家“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驿站,建成融入“蒲小法”公益动漫形象的法治微公园,创新“蒲公英+生态观鸟”“蒲公英+朱子家训”巾帼“蒲公英”“蒲公英+非遗文化”等“蒲公英+N”普法志愿者联盟品牌,“蒲公英”普法服务做法在省厅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宁化县巾帼“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被评为福建省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十大最美组织”。
“学法一分钟,生活更轻松!”走进宁化县司法局新媒体普法工作室,富有感染力的口号在耳边不断回响。该工作室于2022年7月成立,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首家新媒体普法工作室,通过其丰富传播载体、创新普法形式,作品一经推出便在全市掀起学法热潮。
“新媒体工作室成立一年来,我们陆续推出了《学法避坑宝典》《客家律师说法典》等系列短视频,被学习强国、中国长安网、央视频移动网等国家级媒体平台转发推广,点击率突破百万,受到一致好评。拍摄的公益微电影《大家》荣获福建省‘新时代·新国安’短视频创作一等奖。”宁化县司法局法宣科周承刚介绍道。“现在是指尖上普法的新时代,后续我们将从短视频普法逐步扩大到漫画、动漫访谈式普法、普法微电影等,实现普法模式科学化、普法手段现代化,让群众学法更简单、用法更明白。”周承刚如是说。
强化智慧普法,重在提升普法效果。三明市还将持续加强新媒体普法,不断提高法治教育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效性,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让学法更简单有趣。
“党的政策现在越来越好啦,我们现在生活得可美了!”说到当前生活,隆下村村民李大爷眼里有着止不住的笑意。建宁县隆下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建宁县均口镇南部。近年来,隆下村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市平安示范村”“三明市六无村”等荣誉称号。2023年,隆下村成功入选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我们都爱去找小孙,她讲得通俗易懂,可明白哩!”小孙是隆下村的“法律明白人”,得益于三明市不断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和完善落实“一村(社区) 一法律顾问”制度,每次碰到问题都能够及时解决。“我们从村(居)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人员中遴选成员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全市1943个行政村(社区)现有‘法律明白人’14131名。他们在村规民约制定、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明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汤渊渊说。
初冬,晨雾环绕永安市马洪村,绿树丛中的点点“红星”若隐若现,“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带领干部群众来到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内感受革命历史厚重,现场参观红军标语真迹、观看宣传片、感悟革命历史进程,深刻体会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宣传员走村入户,用简洁明了的宣传标语,直指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打土豪分田地’‘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共产党十大纲领’等300多条红军标语镌刻着丰富的红色烙印,是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丰富的精神源泉,”永安市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讲解员小罗介绍道,“蕴含法治元素的红军标语历久弥新,背后是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笔一划都勾勒着鲜活的革命场景。”2023年,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永安市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
三明市充分利用遍布全市的红色资源“宝藏”,吸引一批批来自全省各地院校师生来此参观学习,如闽江学院组织支教服务队探索“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互动”模式,开展以“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暖风支教砥砺歌行”主题活动;宁化县继承和发扬苏区娘子军精神,成立巾帼“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创新推出“普法三式”(即“枕边普法”“妈妈普法”“闺蜜普法”)工作模式,充分运用当地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聚焦丈夫、孩子、朋友等群体,对家庭成员、身边人现身说法,相关普法微视频被司法部视频号、抖音号转发推送,工作案例入选全国司法行政案例库;永安各中小学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研学活动,近距离参观红军标语,聆听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泰宁县积极探索“红色法治文化+旅游”模式,当地红军街、少年红军文旅小镇成为各类研学培训的重要基地,不少党员专程来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军路,接受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洗礼,真正让红色旧址“活”起来。
奋发作为普治路,砥砺前行谱新篇。三明市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普法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法治实践,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法治宣传模式,续写法治建设更加辉煌的三明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