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30日电(陈志强 汤影华)成功从古田开始。在上杭古田共和国法治摇篮展览馆,市民亲身感受“共和国法治从这里走来”的辉煌历程;
“碳汇赔偿”机制的出台,市中院在全省率先探索 “补种复绿”后恢复生态功能价值的深层次生态保护路子;
破“旧”立“新”,让一批具有“造血”功能的危困企业重新盘活,龙岩营商环境法治化迈上新台阶;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近年来,龙岩两级法院紧紧围绕服务保障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从百姓最期待的事情做起,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入手,打造红色法治文化品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励广大干警在“大爱龙岩”建设中奉献青春、公正司法,用实实在在的法治改革创新成果为加快龙岩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守护蓝色司法天空 弘扬清风正气
一支过硬的司法队伍是践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龙岩市中院始终把加强干警的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学习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赟在市中院“岩法课堂•名师讲坛”授课中的一段话。在这一讲中,周赟教授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法官办案应该秉持的“敬畏之心、谦抑之姿”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岩法课堂”是今年市中院新设的旨在加强干警队伍建设的一个创新品牌。许多干警对“岩法课堂”学习深有体会,他们说:“‘学习二十大•岩法青年说’让干警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法治强国建设印象深刻;‘典亮青春·研学课堂’让年轻干警有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则让干警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岩法课堂内容丰富,从理想信念、政治纪律……每一堂课都立意深远,干货满满。市中院党组书记、代院长陈明聪对记者说:“通过‘岩法课堂’学习培训新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达到了理论业务‘云’培训、观点话题‘云’探讨、疑难问题‘云’咨询、学术信息‘云’共享的目的,有效提升干警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实效性和精准度。”
岩法课堂仅仅是市中院加强干警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来,市中院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紧盯关键指标和短板弱项,发扬“冲冲冲”工作作风,开展执法办案竞赛,推进执行品牌建设,涌现出了如武平法院 “110”机制、连城法院联动拘传机制、长汀法院“车辆悬赏”机制,上杭法院预处罚机制等亮点品牌。这些机制创新有效地破解了执行案款发放赌点难点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据了解,今年龙岩两级法院共发放执行款13.55亿元,除法定延期事由外,期限内案款发放率达到100%。今年11月,市中院报送的《龙岩法院‘三位一体’规范执行案款管理》经验被首期《福建执行动态》刊载,全省推广。
抓党建、带队伍。龙岩两级法院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红色基因,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开展“两个确立”等主题教育,提高干警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引领干警在审判执行、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事成。有了铁的纪律,有了红色法魂的熏陶,龙岩两级法院队伍纯洁性不断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今年以来,龙岩两级法院共有22个集体、58个个人获市级以上表彰,8名法官获评省级审判专家,“调解超市融平台”获第二届全国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62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市中院获评全省法院学术研讨会“组织工作先进奖”,学术调研成绩创历史新高。
赓续红色司法血脉 永葆政治忠诚
走进共和国法治摇篮展览馆,天平托举起火苗状馆标十分醒目,“金谷寺”绽放出金色光芒,“共和国法治从这里走来”十个大字熠熠生辉。
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能领略到闽西在共和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这里已经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法治文化的重要阵地。
红色是闽西最鲜明的底色,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赞誉的闽西“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近年来,市中院立足独特的红色资源禀赋,持续做大做强“红色”品牌。他们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两个确立”主题教育,以共和国法治摇篮展览馆为主线,深入开展红色教育,打造红色法治文化,汲取前行力量。
“要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依托共和国法治摇篮展览馆的展览、体验、培训、研修功能,认真做好下一代法治教育工作。”今年6月,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少平参观展览馆时对展馆传承苏区红色法治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共和国法治摇篮展览馆历经数载匠心打造,打破通史惯例,结合历史轴线,设立了法治启蒙、法治萌芽、法治苏区、法治新风、法治坎坷、法治先驱、法治传承七大板块,内容丰富,馆藏上千件珍贵文物史料,翔实记录了波澜壮阔的共和国法治进程,被授予第二批“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基地”,获评首届“福建省十大法治事件”“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被列入全省法院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据悉,今年6月展馆升级开放以来,内容更加丰富,建成集“展览+体验+培训+研修”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已吸引前来调研、研学参观团75批1300余人次,累计参观人数已突破30万人次,一种探寻法源、传承法魂的浓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新时代,龙岩两级法院始终坚持将红色基因融入法脉传承,促进党建与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互融共进。市中院党建工作经验被最高法院推广,获评“人民法院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优秀组织奖”。
筑牢绿色司法屏障 促进生态文明
生态,是龙岩最大的优势;绿色,是龙岩最美的底色。
在上杭白砂国有林场,法院干警、林业干警职工种下的首批“碳汇林”树枫香随风舒展;在“全国林改第一村”武平捷文村村部,全省首家碳汇法律课堂—— “林农法治夜校”已持续开讲十年,深受农民喜爱;在长汀南山,失火烧山后经补种复绿的木荷正努力向上生长……这些是龙岩两级法院践行“绿色”司法的美丽风景,也是他们发挥司法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写照。
为保护美丽环境、擦亮生态底色,市中院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审判职能作用,紧紧围绕生态功能价值的深层次修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联合市林业局出台了全省首个森林碳汇赔偿机制,通过科学制订工作指引,细化审判司法规则,为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行为的审判提供系统化、流程化、规范化、可量化的司法实践,该机制被省法院作为创新典型向全省法院推广并得到最高法院的批示肯定。
“我愿意修复生态并赔偿森林碳汇损失,尽快将破坏的林地补种回去。”今年4月,新罗法院在开庭审理陈某华滥伐林木案时,陈某华后悔地说。去年12月,他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情况下,擅自雇请工人到雁石镇“新竹坑头”山场砍伐杉木,被判处刑罚并自愿赔偿碳汇损失。据悉,自森林碳汇赔偿机制开展以来,取得明显成效,龙岩两级法院已审结适用森林碳汇赔偿刑事案件23件,督促被告人认购碳汇 2400多吨,被告人自愿缴纳森林碳汇赔偿金近13万元。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在生态审判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践行修复性司法理念的重要性,扎实开展履职生态环境审判,共作出适用“复绿补种”案件判决271件,发出“修复令”“管护令”119份,责令被告人管护及恢复造林1.4万余亩,有效修复了受损森林生态,有力地守护了整个森林系统的绿色生态,司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