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周宁:百年制硋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右一)向前来购买的客户介绍硋器。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右一)向前来购买的客户介绍硋器。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永灿(右二)向前来研习的大学生教授硋器制作技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永灿(右二)向前来研习的大学生教授硋器制作技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氏父子一起给硋器上釉。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氏父子一起给硋器上釉。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将塑成型的硋壶进行休整。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将塑成型的硋壶进行休整。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在古老的陶车上拉胚。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在古老的陶车上拉胚。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从百年古窑里取出烧制好的硋器。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从百年古窑里取出烧制好的硋器。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7日晚,肖家涨在周宁鲤鱼溪风景区展示制硋技艺,吸引许多游客观看。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7日晚,肖家涨在周宁鲤鱼溪风景区展示制硋技艺,吸引许多游客观看。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右一)在萌源村月山古龙窑前给前来研习的大学生讲述周宁制硋技艺的前世今生。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右一)在萌源村月山古龙窑前给前来研习的大学生讲述周宁制硋技艺的前世今生。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用木棍转动古老的陶车。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用木棍转动古老的陶车。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氏父子查看自家的百年古窑。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氏父子查看自家的百年古窑。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在工坊里揉土。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图为7月18日,肖家涨在工坊里揉土。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福建周宁制硋业始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今将近200年历史。 硋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黑瓷。密封状态下的硋器,可以保留适度的透气性,是酿酒、腌菜、储藏酒和茶最适合的器皿,是中国南方人家常见的生活器物。周宁县萌源制硋世家第七代传人肖家涨已年过七旬,至今还活跃在制硋生产第一线。其儿子肖永灿原在上海做建材生意,对制硋技艺有着独特情愫的他,10多年前也选择返乡学习传承制硋技艺,和父亲一起创新硋制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学生对手工制硋技艺感兴趣,利用周末、节假日前来工作坊学习,肖氏父子也十分乐意开展教学。周宁制硋业的故事,既是传统手工艺在时光中的坚守,也是 “老技艺” 在当代找到新生命力的缩影 —— 它既承载着南方生活的烟火气,也在传承者的努力下,不断延续着文化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