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集美区“艺术与阅读”系列活动收官 25场活动助力青少年成长

  东南网7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刘学佳 通讯员 陈昊)7月16日,随着厦门集美侨英街道凤安社区“情绪识别与表达”活动落下帷幕,集美区2025年“艺术与阅读”——“一精神三文化”青少年跨学科社区系列活动正式圆满收官。这场历时4个月、覆盖6个镇街的25场不同主题活动,以“美育+阅读”的创新模式,为基层群众播撒人文艺术种子,受益孩子及家长达830多人次,成为辖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粮仓”。

  优质资源沉基层:把“美育课堂”搬进村居

  4月13日,随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与水墨的对话——唐诗中的意境之美”阅读活动在集美嘉庚书房精彩上演,集美区2025年“艺术与阅读”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将大学课堂搬进社区,让前沿理念扎根乡土。”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丽景带领的“美育浸润团队”,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执行力量。在灌口镇田头村芋头文化馆,家庭教育指导师徐双悦博士用成长沙盘推演校园欺凌应对;在后溪镇龙山社区,非遗传承人指导亲子制作漂漆风车,将《游子吟》诗句化作风筝纹样;徐双悦在侨英街道的“时间管理沙龙”中,用“九年九百格”蓝图唤醒青少年生涯规划意识。

  系列活动中,10余位高校教授、心理专家、非遗传承人深入农村社区,开发出“情绪色卡”“勇气面具”“友谊派烘焙”等25种跨界课程。杏滨街道马銮社区的林女士感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大学教授的课,把‘情绪蛋糕’带回家当教具,这种教育太珍贵了!”

  双主线架构:“心理健康+阅读”和“艺术+跨学科”

  “敖丙的龙鳞要用可降解材料!”“给哪吒装智能风火轮!”在集美街道嘉庚书房的皮影戏课堂,Z世代少年用科技思维激活传统文化。活动现场,12岁学生用AI语音合成技术为神话角色配音,闽南语念白让“石矶娘娘”瞬间接地气。这种“艺术+科技+非遗”的融合模式,正是25场活动的核心特色。

  据集美区文体事业中心青少科科长陈昊介绍,系列活动首创“心理健康+阅读”和“艺术+跨学科”的双主线架构。

  “心理健康+阅读”方面,15场课程将《情绪小怪兽》《奇迹男孩》等书目转化为立体手工、戏剧扮演,帮助青少年构建情绪词汇库。侨英街道凤林美社区的“冲突解决课”中,孩子们烤制“友谊派”饼干送给曾有矛盾的同学,让绘本理论落地为生活实践。

  “心理健康+阅读”方面,10场活动打破学科壁垒。后溪镇的《昆虫记》科学课用微距摄影观察虫翼纹理,以立体书制作理解生命循环;杏滨小学的校园欺凌预防课设计“环肩暗号”动作,将安全教育转化为行为艺术。“所有学科本质都是符号解读。”项目总执行人郑丽景表示,“当孩子用水墨表现唐诗‘空山新雨’,用漂漆工艺绘制‘敦煌飞天’,就是在用艺术语言解码文化基因。”

  精准服务新模式:25道“文化菜单”按需点单

  “以前是‘送菜’,现在是‘点菜’!”灌口镇文化站负责人点赞“课程菜单”服务模式。针对6个镇街的不同需求,活动主承办方开发25种主题课程供社区自主选择:侨英街道聚焦都市青少年压力问题,定制“纸飞机放飞压力”“时间管理漫画”等课程;后溪镇结合乡村自然资源,推出“榕树下的生命教育”“昆虫微观世界”户外课堂;杏林街道针对亲子沟通痛点,连续开展4场“情绪识别与表达”深度沙龙等。

  精准化服务不仅让六个镇街活动形成矩阵效应,同时也带来了显著成效。在杏林纺织社区的情绪课上,一位母亲坦言:“学会‘接住’孩子的蓝色忧伤,比教他‘不许哭’更重要。”数据显示,95%参与家长表示将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新时代美育: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灌口镇李林村的生命教育课上,孩子们在雨中拥抱父母:“原来每一片落叶的伤痕都很美”;杏滨小学的校园安全课中,“双臂环肩”的暗号成为全校自护密码。

非遗漂漆体验 (集美区文化馆供图)
非遗漂漆体验 (集美区文化馆供图)

  “美育不仅是技能培养,更是价值观塑造。”陈昊表示,系列活动深度呼应集美区“一精神三文化”内涵。嘉庚书房里,青少年用皮影戏编排《新哪吒·净海行动》,让神话英雄化身环保先锋;田头村反欺凌课堂中,34个家庭共签承诺书,将嘉庚精神转化为社区公约;东辉村的非遗漂漆课上,“接纳不完美”的创作理念,让亲子共同理解成长真谛。

集美区举办25场“艺术与阅读”系列活动 (集美区文化馆供图)
集美区举办25场“艺术与阅读”系列活动 (集美区文化馆供图)

  一位父亲在活动留言簿上写道:“当孩子把《游子吟》刻在风筝上飞向天空,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就在他心里扎了根。”

《昆虫记》科学课 (集美区文化馆供图)
《昆虫记》科学课 (集美区文化馆供图)

  本次系列活动由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集美区文化体育事业服务发展中心、集美区文化馆、集美区少儿图书馆联合集美区六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