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4日电(黄言亮 廖紫依) 擂茶是将乐人生活中最主要的饮品,也是将乐人日常生活中交流沟通的纽带。在将乐,人们通过“食擂茶”、唠家常增进情感。近年来,将乐县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找准“食擂茶”与“联民心”的结合点,通过巧设“一碗擂茶”党群联系点,探索推行“六小工作法”,推动形成“群众有呼、党员即应”的良性循环。
“小阵地”连起“党群心”
“这是我们村原来的废弃礼堂,经过改造修缮成为服务联系点,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喝擂茶、聊家常、看电影、听宣讲,废弃礼堂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白莲镇大里村村民肖新华说到。
将乐县围绕就近就便、务实亲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小区“近邻之家”“农耕保姆站”等设立了一批“一碗擂茶”党群联系点,并在联系点推行落实驻室党员代表坐班轮值、驻室党员代表亮岗履职、日常活动计划安排、党员服务项目清单、党员联系群众情况“五个公开”制度,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小宣讲”传递“好声音”
“1936年2月,黄立贵率部进入将乐安仁乡开辟游击根据地,黄光琳冒着生命危险,经常为红军游击队员看病送医,还在家中收治了一名红军伤病员……”在泽坊红军礼堂内,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各位党员、群众详细介绍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除了红军礼堂,将乐各村还在议事凉亭、小院屋落传颂着党的声音,坚持用百姓话述百姓事。今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政策解读420余次,惠及群众2200余人。
“小民意”汇聚“金点子”
将乐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多维度收集群众诉求。在线下,依托“一碗擂茶”党群联系点,持续深化“住村工作日”“近邻蹲点服务日”等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干部住村、党员驻点工作制度,通过开展住村夜访、驻点接访、联户走访等活动,主动问民需、问民计、问民效。在线上,依托小微权利监督平台等线上载体,多渠道、多方面听取基层党员群众声音,拓宽社情民意来源通道。同时,建立健全“登记、上报、处理、回复、反馈、归档”六步工作法,闭环管理推动群众意见“上得来”、问题办理“下得去”,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今年来,梳理上报群众问题清单140余份,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38条,即时解决群众诉求80条,为群众办实事162件,解决群众矛盾纠纷122件。
“小服务”温暖“大民心”
“前两个月在小区“一碗擂茶”联系点反映了小区电动车充电不方便、不安全问题,这个月宽敞、亮堂的充电棚就建成了,小区内‘蜘蛛网’般的电线全部拆除,一排排电动车整齐停放,住着比以前踏实多了!”提及小区新变化,水南镇银华社区滨江华府小区居民李大爷边说边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滨江华府小区的变化是将乐县推行“一碗擂茶”党群联系点工作机制的缩影。今年来,结合推行“一碗擂茶”党群联系点工作机制,将乐县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面推行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三单制”模式,组织村干部、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810余个,营造组织在身边、代表在身边、党员在身边、服务在身边的良好氛围。同时,聚焦信访化解、农技服务、产业服务、司法服务、生活服务、医疗卫生等民生高频事项,组建志愿服务队230余支,常态化为群众提供政策宣讲、技术指导、扶贫帮困等个性化服务1200多人次,切实打造亲邻化、精准化、多元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体系。
下一步,将乐县将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建设“一碗擂茶”党群联系点为抓手,持续推行“六小工作法”,着力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