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青春力量扎根基层沃土 校地携手共绘振兴画卷——福建农林大学"启航丹诏"实践队纪实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8日电(沈耿昊) 盛夏的诏安县四都镇,阳光炽热,田野乡间跃动着充满活力的青春身影。福建农林大学"启航丹诏"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8名青年学子,怀揣着满腔热忱,循着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奔赴这片希望的土地,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之旅。他们以专业知识为笔,以无限热忱为墨,在教育、生态、产业、文化等领域积极探索,勾勒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教育播火:点亮童心科学梦

  在四都小学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水滴守护者”科普课热闹开讲。实践队员化身亲切的科学向导,用神奇的盐水发电实验,为孩子们揭开能源奥秘的面纱。透明容器里跳动的电流,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老师,为什么盐水能让灯泡亮起来?”学生们的提问此起彼伏。队员们巧妙地用“水流推动水车”的生动比喻,深入浅出地阐释电化学原理,还手把手指导孩子们亲手组装简易装置。当看到自己完成的实验装置成功点亮灯泡,四年级学生小李兴奋地向同伴展示,满脸都是自豪。实践队精心打造的课程体系,将系统的环保知识讲解与有趣的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未知的种子。课后,队员们还留下精心准备的科普手册,让这份科学热情持续蔓延。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助小学生完成实验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助小学生完成实验

  生态护水:守护绿水青山

  港口溪的滩涂上,烈日炙烤着沙滩。实践队员们无惧酷暑,戴着手套,弯腰仔细捡拾礁石间的塑料碎片,他们齐心协力,共清理沿岸垃圾20余袋,让海岸线重现清爽美丽。

  为实现长效守护,实践队带着专业检测设备,在港口溪河流入海口、中段流域等设置采样点,认真收集水样。晚上回到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队员们初步检测了氨氮含量、pH值等多项指标,并且深入调研民情,发放问卷150余份,形成水质评估与治理建议报告,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产业赋能:科技助力乡村发展

  在玛塔公司的生产车间,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受启发:“这些牡蛎壳经过深加工,每吨能增值3000元。”队员们详细记录牡蛎壳从收集、粉碎到制成土壤调理剂的全过程,对循环经济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实践队深入南方肉牛集散中心,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数字化养殖系统的优势,并提出优化饲料配比的建议;在鑫盟种鹅繁育基地,调研“基地提供种苗+农户负责养殖”的合作模式,为狮头鹅产业规模化发展出谋划策;在绿洲生化公司,了解有机碳肥研发历程,探讨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图为实践队参观福建绿洲生化有限公司
图为实践队参观福建绿洲生化有限公司

  红色铸魂:传承革命精神

  乌山深处的红旗岩下,实践队员们静静聆听着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80多年前,卢叨同志带领闽粤边区军民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铸就了“坚定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乌山精神。队员们沿着当年的秘密交通线,踏着石阶攀登,在斑驳的指挥所遗址前驻足沉思。

  在乌山革命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革命传单,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队员沈耿昊感慨道:“今天的乡村振兴,正是革命先辈奋斗的延续。”这场红色教育,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就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

  基层连心:倾听民情民意

  走进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中心和果蔬产业传习所,学习“三项机制”与“三个共享”的先进治理经验,亲身参与田间劳作,体察农情农需。这五天里,实践队走访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西梧村等4个行政村,与村干部座谈4场,收集到涉及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5大类民生需求,同时开展走访调研和环保宣传,将青年视角与基层智慧深度融合。

  五天的实践时光短暂却充实,在队员与村民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从科学课堂的欢声笑语,到港口溪畔的忙碌身影,从企业车间的深入调研,到革命遗址的深刻感悟,“启航丹诏”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正如队员们所说:“乡村振兴的考场,在田野间,在民心中,更在青年奋斗的脚步里。”这份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必将在八闽大地的振兴画卷上,续写更多动人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