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铸岩学院第二期中老年视觉健康专题学术交流会举办 聚焦前沿技术共话行业未来​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7日电(张倩倩)为应对我国老龄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中老年视觉健康问题,推动眼科医学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7月4日,由铸岩学院主办的“第二期中老年视觉健康专题学术交流会”在厦门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眼视光学分会、香港光学会、北京眼视光学会、福建省眼视光学会联合主办,俊能视眼科(连锁)承办,吸引了全国近百名眼科专家、临床医师及行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中老年视觉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解决方案。

  ​多学科对话: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会议聚焦中老年常见眼病的诊疗技术革新,涵盖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老视矫正等核心议题。福建省眼视光学会会长郭建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中老年视觉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跨学科协作推动技术创新与科普普及。”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眼视光分会等专家围绕“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的临床应用”“老式矫正型人工晶体的风险与优化”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提出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尤其强调对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等复杂病例的术前评估与术后管理。

  ​技术突破:人工晶体与矫正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专题中,专家提出新一代人工晶体设计正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例如,三焦点、连续视程晶体可同步解决白内障与老视问题,但需严格把控适应症,如角膜高阶相差小于0.3、瞳孔直径大于2毫米等条件。

  针对远视患者,晶体置换术满意度显着高于近视患者,而45岁以下有调节力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更适合ICL等屈光手术。此外,会议通过病例分析指出,术中人工晶体位置偏差、术后屈光残留等问题需通过经验积累与术中导航技术进一步优化。

  ​老视矫正:从传统框架到智能镜片的技术迭代​

  老视矫正专题探讨了光学矫正、药物干预及手术方案的协同发展。专家指出,传统老花镜虽成本低但功能单一,而渐进多焦点镜片通过分区设计(如视野区、过渡区)可满足远近视物需求,但需结合患者用眼习惯(如教师、驾驶员等职业)定制镜片参数。香港理工大学推广的“多焦点软镜+智能调光”方案在昏暗环境下表现出色,通过中央看远非主导眼设计提升近视力,为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提供新选择。

  ​行业展望:产学研协同推动普惠服务​

  会议总结上,铸岩学院宣布将联合多家机构成立“中老年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中老年视觉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议题。铸岩学院期待通过学术交流与产业协作,让技术创新真正惠及每一位中老年群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