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6日电 (梁梦婷)近日,国家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福建省三明市以优异成绩获评A级,标志着当地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三明市围绕“山水、雨水、洪水”等“三水”叠加问题,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累计建成示范工程40项,公众满意度达94%,入选“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探索出一条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的特色路径。
在三明市三元区陈大镇陈墩村,瑞云智慧新城陈墩安置房错落有致。楼宇间,透水铺装的延伸步道,串联起中央绿地与下沉庭院,楼体雨水立管与导流槽构成“空中排水网”。“房子生长于海绵设施里”的设计理念,在这片约5.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悄然扎根。
“项目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6.5%,年径流污染控制率51%。”项目负责人夏昆介绍,从下凹式绿地的尺寸设计到整体布局,都是在政府部门统筹下,经过专家团队反复论证确定的。
这场城市治理革命,离不开系统谋划。三明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颁布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制度,形成从立项到运维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同时,编制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等技术文件,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逐一攻克城市易涝点。
作为山地河谷型城市,三明的海绵建设坚持“量体裁衣”。三元区高岩社区曾是内涝重灾区,去年11月启动改造后焕发新生。
“我们修复边坡、优化排水网络,建造5个生态滞留塘。”三元区高岩片区内涝防治工程现场管理员岳代玲介绍,小雨时边沟缓排,大雨时层层蓄水,配合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设施,实现“雨停即干”的效果。
立足“山环城、水穿城”的地貌特征,三明市构建“上拦、中疏、下排、外挡”的防洪排涝体系,协同打造可覆盖城区38.19平方公里的多元示范片区。
一组数据的变化,是当地海绵城市建设从粗放走向精细的证明:已有21.04公里防洪堤达到30年一遇标准,达标比例85.71%,透水铺装面积占比提升至50.3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9.2%……
海绵建设的温度,体现在市民的切身感受中。三元区群二社区经过改造,新增透水步道、下凹式绿地,“全龄友好、雨洪共栖”的口袋公园让居民吴女士感叹:“现在雨水‘钻’进地里比走路还快!”
三明市始终以民生为导向,优先解决内涝积水、水污染等问题,让市民切实感受“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变化。当地如意湖湿地公园、林业溪水系等工程持续推进,勾勒出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