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30日电(张力群)4月30日,福州中院召开福州法院2020-2024年度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并举行“企业纠纷企联解”劳动争议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签约暨特邀调解员聘任仪式。
发布会通报了近五年来福州法院审理化解劳动争议案件的总体情况及经验做法,并发布了《福州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白皮书(2020-2024)》及十大典型案例。
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法院新收劳动争议案件18074件,审结17263件,整体呈现“先加速增长后回调”的趋势,但目前案件总数仍处最高位,系2020年的1.6倍。劳动争议案件总体呈现出案件数量大、案情疑难复杂;多项诉求交织叠加,审理难度加大;劳资双方矛盾纠纷防范意识薄弱,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者维权举证难;部分当事人滥用诉权,诉讼进程受阻等特点。
“随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劳动者的主体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催生了大量的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络主播等新业态劳动者。就用工主体而言,民营企业、国企央企、新业态类型企业等构成劳动用工主要主体。从行业上看,涉及信息技术、金融、物流、商贸、生活服务等领域。”福州中院民一庭庭长陈朝晖介绍案件主体特征。
面对持续攀升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福州法院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福州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了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福州模式”。
福州法院坚持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企业健康发展“双向保护”,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倾斜保护原则,另一方面,对“劳动碰瓷”“恶意维权”等行为从法律层面上给予消极评价,将劳动关系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劳企双赢”。在案件办理中,始终秉持实质解纷的理念,近五年,两级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申请再审案件、涉诉信访案件、再审案件仅占同期审结案件的0.90%,绝大部分劳动争议得到实质化解。
为畅通高效维权通道,福州法院因地制宜打造专业性审判机制,福州中院配置劳动争议审判团队,马尾法院探索形成劳动争议化解的“一二三工作法”,台江法院多轴联动治理就业“新生态”,闽侯法院青口人民法庭分级防控驱动劳动争议集成治理。着力构建高效率解纷机制,坚持“简便快捷、重在调解”和立案、审理、执行“三优先”原则,在确保公正的前提下,缩短案件处理周期,提高办案效率。近五年,全市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独任审理12675件,占95.91%。福州中院适用二审程序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在法定审限届满前40天审结。同时,优化心连心便民机制,为符合条件的追索欠薪、工伤保险待遇等案件积极办理诉前保全、先予执行,在面临重要时节点、重特大劳资冲突时,开辟“绿色通道”,联动多部门及时有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如何让矛盾止于毫末、化于未发?福州法院不断拓展多元解纷“朋友圈”,加强裁审协同,深化治理协同,与市总工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职工劳动争议调诉联动机制的工作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劳动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意见》,与市人社局、市企联共建“企业纠纷企联解”劳动争议化解机制,形成调解网络全覆盖,联合“职工权益代言人”和“企业自律引导人”,让更多案件实现源头治理和诉前分流。与市人社局建立起裁审联动协作机制及反馈通报机制,推出一系列裁审对接机制,提高仲裁裁决服裁率;立足并延伸司法职能,通过发布规范性文件、典型案例、组织旁听庭审,引导用人单位知法守法、劳动者理性维权。
发布会后,福州中院与市人社局、市企联共同签署《关于建立“企业纠纷企联解”劳动争议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据介绍,该机制的建立标志着福州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是践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抓前端、治未病”工作理念,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三方将依托福州中院“亲清法企会商厅”加强资源共享,通过健全调解员名册、诉调对接、联合培训、联席会议、应急处置等五项机制建设,形成优势互补、衔接顺畅、协同高效的解纷机制,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绘就劳动争议多元共治的“福州枫景”。
活动现场,福州中院为首批7名特邀调解员颁发聘书。
首批特邀调解员由市企联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办公室主任、私营企业人事经理等组成,兼具法律素养和行业经验。特邀调解员的介入,将为做好各类调解衔接联动工作,合力化解各形态的劳动争议,避免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冲突提供有力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