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3日讯(本网记者 李霖)厦门筼筜湖的碧波鹭影、福州三维城市的数字脉搏、泉州万亩良田的金色稻浪、古田矿山的绿意盎然……4月22日下午,由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主办的第56个世界地球日福建主场活动在厦门理工学院举办。现场,四大典型案例集中分享,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福建实践的扎实成果,展开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福建答卷。
37载系统治理 绘就鹭岛生态新画卷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张扬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成功经验,在新起点上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讲述了厦门以“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综合治理方针为起点,历经37年接续奋斗,构建起“山、海、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生态治理体系的鲜活历程。

37年来,厦门制定《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10多部涉海法律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13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组建全国第一支行政编制的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形成“预防、治理、惩处”三位一体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协作体系,以法治力量护航生态环境保护。

厦门成立海洋专家组,发射“海丝”系列等卫星,构建“数字孪生海洋”前沿技术,以科技赋能生态修复;入河排口整治,小微水体建档

如今的筼筜湖,两岸绿树成荫,生态环境优美(厦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供图),全域治理农村污水,全面整治排放管网,从源头加强水环境治理。
从筼筜湖治理到五缘湾等湾区综合整治,从全域生态修复到海洋生态保护,厦门始终坚持系统治理,探索生态文明实践新路径。不仅如此,厦门还主动融入全省协作,推动“大厦门湾”协同治理,推动国际合作,向全球传递海洋保护“厦门方案”。
实景三维 赋能福州城市“智理”
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建筑师杨邦通过图文、视频,为在场观众展开了一幅高精度空间数据支撑而成的实景三维数“治”福州长卷。
近年来,福州市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边建边用”的创新模式,加速推进基础测绘转型升级,构建起覆盖全域、动态更新的实景三维数据体系,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实景三维技术已深度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城市精细化治理、政府决策及社会化服务等领域,成为福州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支撑。
目前,全市约1.2万平方公里地形级三维模型全覆盖,主城区约700平方公里城市级、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单体化三维模型已基本建成,并试点部件级建模,形成“地形—城市—部件”三级数据框架。福州还建立“多测合一”动态更新机制,年均更新数据超2000平方公里,破解传统测绘更新滞后难题。
依托时空信息平台,如今,实景三维赋能福州60余个领域。以自然资源领域为例,福州新区建成188平方公里“全空间实景三维底座”,集成地上地下、室内外立体空间数据,构建新区全景等五大专题应用平台,资源监测管理效率大大提升;在水系治理方面,107条内河、30余座闸站建模支撑数字孪生调度,打造监测、预警、调度三大体系,实现“多水合一,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此外,打造严复故里元宇宙研学场景,提供沉浸式的科教体验,实景三维为文旅提供发展新路径。
全域土地整治 塑造泉州山青田沃新格局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文发以《泉州市协同深耕低效农用地整治“试点田”联动重塑耕地保护和发展空间新格局》为题作分享。近年来,泉州市以“1+2+3+N”整治创建思路为引领,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分区域把控、分类型施策”的创新模式,在耕地保护、空间优化、生态修复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施耕地占补平衡1.9万亩,新增耕地1.17万亩,建成“百千万亩方”集中整治区62个,高标准农田21.78万亩……泉州将开展“百千万亩方”农田整治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推动农田“碎片化”向“规模化”转型,实现耕地提质扩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地要素和空间要素保障。
与此同时,完成3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治理、136个矿山点位修复;开展“蓝色海湾”行动,清除泉州湾互花米草0.5万亩,海岸生态化改造9.15公里,红树林面积增至近万亩,推动生态修复提质增效;打造黄塘溪慢道、花海公园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探索“生态+产业”模式,惠民兴业并举,实现“整治一片地、富足一方人”。
生态修复 绿色矿山“点石成金”
开发矿产和环境保护如何兼顾,一直是个两难问题。当天,古田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明威以“淘金之行 不改绿美容颜”为主题,分享了福建古田天宝矿业有限公司西朝钼矿生态修复案例,讲述了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修复同步,探索出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双赢路径,实现“淘金不毁绿”,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范例的经验故事。
据悉,天宝矿业有限公司西朝钼矿位于古田县凤埔乡。矿山的生产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水环境等产生影响。为打造“绿色矿山”,天宝矿业以技术驱动绿色转型,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省内首个尾砂胶结充填系统,累计完成胶结充填100万立方米、全尾砂充填183万立方米,减少地表塌陷风险,矿石回采率显著提升,累计增收近20亿元。
天宝矿业长期与科研机构合作,每年投入超总产值2%用于技改,推动矿山集约化、智能化转型。该企业还将废石100%用于充填或建材加工,选矿废水95%循环利用,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修复排渣场建成生活休闲区,节约用地7000平方米。
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天宝矿业投入专项资金治理尾矿库、排渣场等区域,修复后矿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如今,古田西朝钼矿芳草丛生,绿意盎然。2017年,古田西朝钼矿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2021年被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授予“福建省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单位”。
共建生态福建,共享绿色未来。四大案例呈现了福建在生态治理、资源保护与绿色转型中的创新探索与丰硕成果。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跨区域协作,推广“厦门实践”系统治理经验、福州三维数字治理模式、泉州土地综合整治机制和古田绿色矿山标准,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福建智慧,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