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厦门海沧区东屿社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华丽转身与文化传承

  东南网3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卢超颖 刘玮)在厦门市海沧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东屿社区正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动人篇章。曾经的传统渔村,如今已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社区,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渔民上岸后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与传承,为城乡融合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城乡融合:从渔村到社区的变迁

  曾经的东屿村,是一个典型的渔村,渔业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我们高峰期一个村子四五千人,有700多艘渔船都靠捕鱼为生。”东屿社区工作人员柯凤容是土生土长的东屿人,回忆起往昔,她感慨万千。那时,渔民们每天迎着朝阳出海,在大海上辛勤劳作,傍晚伴着晚霞归航。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融合的步伐加快,东屿村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2010年整村拆迁,村民们陆续告别了熟悉的渔村生活,搬迁至现代化的安置小区。

  “现在我们的小区周边配套可好了,孩子上学方便,附近还有医院。”从渔村到现代化小区,居民柯大妈对新生活满是欣慰。如今的东屿社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宽阔平坦,水电燃气供应稳定,网络通信全覆盖。社区内绿化优美,公共设施完备,居民们享受着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

  过去,村民们出行只能乘坐渡轮,现如今,社区周边的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地铁近在咫尺,商业氛围日益浓厚,超市、商场、餐厅等一应俱全,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每年正月二十,孩子们装扮成各种角色,由村民们会抬着蜈蚣阁进行巡游。(东屿社区供图)
每年正月二十,孩子们装扮成各种角色,由村民们会抬着蜈蚣阁进行巡游。(东屿社区供图)

  “以前买菜要跑很远,现在小区里就有农贸市场,太方便了。”柯大妈说,现在下楼就能买到菜,又新鲜又方便。柯凤容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村民买菜难的问题,社区创新性地在小区范围内开设了农贸市场,不仅大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为原来从事海鲜生意的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许多村民在这里经营海鲜摊位,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海鲜品质的严格把控,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东屿社区全员出动,抬着蜈蚣阁前往慈济东宫进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东屿社区供图)
东屿社区全员出动,抬着蜈蚣阁前往慈济东宫进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东屿社区供图)

  在传承传统习俗方面,社区同样用心。从渔村到社区楼房,考虑到居民祭祀烧“金纸”的需求,同时为消除火灾隐患,东屿社区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后,在小区楼下设置专门的烧“金纸”区域。

李佳元(左一)将亲手制作完成的模型捐赠给海沧区档案馆。(受访者供图)
李佳元(左一)将亲手制作完成的模型捐赠给海沧区档案馆。(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每栋楼下都挑选了相对空旷、远离易燃物且便于清理的位置,设置了烧“金纸”的专用容器,并张贴了明显的标识和引导说明。”柯凤容说,这一举措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居民们也对这一规范管理措施表示支持和配合。如今,小区各楼栋都设置了固定点位放置“烧金炉”,目前共有33个,每栋楼至少配备1个,充分满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2023年启动的东屿民俗文化公园内,中元宫、乐善堂、妈祖庙外也设置了固定“烧金炉”、香炉以及烟花爆竹统一燃放区,有效杜绝了室内和楼道焚烧“金纸”的行为,大大减少了火情隐患。

  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坚守

  在东屿社区,民俗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每年正月二十,是东屿社区最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天,村民们会抬着蜈蚣阁,孩子们装扮成各种角色进行巡游,前往慈济东宫进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这一天,天还未亮,社区里就已经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长长的蜈蚣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亭台楼阁、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每一节都制作得精美绝伦。阁上坐着精心装扮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在孩子们的身上,作为“蜈蚣阁制作技艺”和“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的李佳元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能够见证自己多年来守护和传承的非遗技艺绽放光彩,他的眼中满是自豪,因为这每一节蜈蚣阁都凝聚着他和其他传承人的心血。

  不仅如此,李佳元的家人也都加入到了游行的队伍中,母亲和村里的妇女们组成了腰鼓队,她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敲打着腰鼓,节奏明快,充满活力。父亲则和其他长辈们一起,帮忙维持着游行队伍的秩序。

  “我对蜈蚣阁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怀,真的舍不得,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我们东屿社区的文化符号。”作为非遗传承人,李佳元从小就与纸扎结缘,三四年级时便跟着外公学习做纸扎,从此,这项悠久的非遗技艺就在他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2016年,当地传习中心成立,怀着对这项传统技艺传承的使命感,他毅然辞去国企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蜈蚣阁的传承与发展中。

  在传承过程中,李佳元不断学习钻研,也在不断地克服一道道难关。李佳元介绍说,制作蜈蚣阁的工序繁杂,从最初去石马挑选造船用的木材,到加工、上色,再到纸扎部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节蜈蚣阁从搭架到完成,他一个人曾花费三天半时间,而像一些熟练的老艺人,一天能做10节。尽管如此,他从未想过放弃。

  为了让蜈蚣阁技艺传承下去,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一方面尝试与旅行社合作,希望吸引更多游客了解蜈蚣阁,另一方面,他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述蜈蚣阁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教授制作剪纸等简单工艺,希望从中发现有天赋的孩子,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看到现在做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很着急,所以想尽办法传承它。”李佳元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生机,让更多人知道东屿的故事。从国企员工到非遗传承的创业者,李佳元的角色转变不仅是职业的选择,更是对内心热爱的追随,是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动担当。

  这份坚守和情怀,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为蜈蚣阁的传承带来了希望。在东屿社区的民俗文化展厅,特别设置了蜈蚣阁展区,将民俗文化的相关物品和历史资料进行展示,让居民和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东屿的民俗文化底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示,让年轻一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它们传承下去。”柯凤容表示。

  渔民上岸:新生活与新担当

  “以前我在海上捕鱼,后来上岸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还不错。”一位渔民转型的创业者柯大叔笑着说。柯凤容告诉记者,在东屿社区,村民们凭借对海鲜的了解和烹饪技能,打造出具有渔村特色的美食,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未来,东屿社区还将规划美食一条街,让拥有一技之长的渔民转型创业者在这里发光发热。

  吉红救援队的成立更是渔民上岸后积极回馈社会的生动体现。发起人柯吉红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组织了这支由渔民组成的救援队。

  “一次偶然在海上救了人,我就想利用我们渔民的优势,成立一支救援队,守护这片海域的安全。”柯吉红说,队员们凭借良好的水性和驾船技能,每天在海上巡逻,多次成功救助溺水者。“我们虽然上岸了,但大海依然是我们的牵挂,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

  2024年2月13日下午3点半左右,吉红救援队副大队长赖国生接到群众求救电话,一名冬泳爱好者因天冷失温、体力不支,被困白兔屿岛。赖国生立刻带上救生设备,顶着风浪奔赴事发地。当时大潮涨潮,海浪汹涌,他费了好大劲才登上白兔屿岛,看到被冻得瑟瑟发抖的遇险者,立刻脱下外套为其披上,随后克服海浪冲击,成功将人救回岸边。

  队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渔民,有着良好的水性和娴熟的驾船技能。他们每天驾驶着救援船,在海面上巡逻,犹如大海的守护者。渔民们从海上作业到上岸创业、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成立救援队,他们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单纯的渔业生产者,变成了社区发展的建设者、守护者,在新的领域展现出新的担当。

  海沧区东屿社区的变迁,见证了从传统渔村到现代化社区的华丽转身,在保留民俗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双赢。东屿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