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2日电 (吴允杰)气息吐纳、手指跃动间,一首由口琴演奏的《在水一方》便流淌而出。一曲完毕,来自台湾的青年口琴演奏家李让指向远方——《在水一方》对他来说不仅是歌名,也指代海峡对岸的家乡台湾。
这是福建省宁德市青年纪录片导演刘圣辉指导拍摄作品《大山里的口琴声》的开头一幕,一首《在水一方》牵出曲中情、心中意,也引出李让在宁德市蕉城区下竹洋村教授山区里的孩子们吹口琴,共同逐梦的生动故事。该纪录片于近日获得2024年“邂逅和美宁德”短视频大赛社会融合组一等奖。
“《大山里的口琴声》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教育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爱与奉献、梦想与坚持的纪录片,它让观众看到了偏远山区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刘圣辉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借这个纪录片,展现海峡两岸人民因口琴结缘,灵魂同频,共同奔赴音乐梦的深厚情谊。
生于斯长于斯,作为扎根本土的青年导演,纵观刘圣辉的作品,“乡土”是绕不开的一个词。他一直聚焦拍摄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拍农耕、赶集,也将镜头对准于乡村模特、乡村主播等“乡村新职业”。
“我在乡村出生、于田野长大,成年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时常往返于不同的乡村,所以对乡村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刘圣辉说,这些年他的纪录片镜头一直对准着乡土,对准农民故事,“从农村来,回农村去,这是我一直想做且在做的事情。”

新春前,在刘圣辉及其团队的推动下,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芹屿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摄影展,其展览地在田间地头、“摄影师”是当地零基础的村民。
为何举办如此特殊的摄影展?“在返乡与村民的相处中,我发现他们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和我的团队开设了农民摄影班,并举办了本次摄影展。”刘圣辉说。
从耕耘者到记录者,这个过程的转变并非易事。在理论课上,面对光圈、快门速度、ISO等摄影专业基础概念时,村民们一脸茫然,但仍努力记着笔记;在实操阶段,村民们拿着手机,姿势略显笨拙,不断调整着角度,努力想要捕捉到理想的画面,从晨光到向晚……
“田埂里不仅可以长出庄稼,也可以长出梦想。”刘圣辉说,虽然村民们的作品在专业角度上还有许多不足,但作品中那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我希望这次摄影展不仅能够成为村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成为乡愁的载体,吸引更多青年记录家乡的独特之美。”
除了乡村振兴故事,宁德市丰富的山海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为刘圣辉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从业9年来,他拍摄了如《线狮少年》《霍童洞天》等一批聚焦于宁德市山海人文的作品,并挖掘出许多动人故事。
“宁德得天独厚的风景风光、人文历史、畲族文化等特质都很适合影视创作,也为我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灵感来源。”刘圣辉如是说。
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集“山海川岛湖林洞”于一体,灵山秀水荟萃,是中国东南沿海度假和生态旅游胜地。在灵山秀水间,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民间信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宁德地方特色文化熠熠生辉,孕育了大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

目前,刘圣辉正在创作的纪实纪录片《福宁号》,便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为蓝本。
“纪录片主要记录由宁德建造的世界最大的仿古福船‘福宁号’从广州起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马六甲海峡的故事。”刘圣辉说,希望以此为脉,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福船文化、航海文化、郑和文化底蕴。
如福船一般,要行稳致远需天时地利人和,经验丰富的舵手、适宜的风向与流向等,都是重要因素。在刘圣辉的创作生涯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市场受限等难题,以及部分拍摄对象的质疑、作品不受大众理解和认可等情况,也让他时常受挫。
“宁德市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有关部门出台了文化产业人才扶持政策、文艺精品奖励办法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宁德市委网信办等相关部门也为创作的影视作品提供了资金支持、参赛以及面向大众展出的机会与平台。”刘圣辉说,这些举措对引导全市文化发展、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挖掘与创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让创作者们更有底气和魄力去创作更多作品。
展望未来,刘圣辉认为影视行业的内容题材与内容创作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科技的进步也会推动影视视觉效果进一步强化,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佳、更精致的视觉体验。
刘圣辉说,将深入挖掘更多契合宁德地域特色的内容题材,结合新潮的影像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创作出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传播“闽东之光”、传播网络“正能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