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海峡姐妹】她是“生命线”上的守护者

  2024年7月25日晚,受台风“格美”影响,三明市沙县区突发强降雨。三明市公安局沙县分局指挥中心大厅内灯火通明,电话声、对讲机问答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指挥中心情报研判中队中队长黄诗琪正在开展指挥调度,对主要道路、重点部位进行安全巡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道路积水、信号灯异常等情况。

  19时许,指挥中心接到警情:沙县区大洛镇一处山坡发生溜方,导致道路中断,群众出行受阻。黄诗琪迅速指派大洛派出所民警前往处置,与应急管理、气象、交通运输等部门沟通,跟进情况,协同处置。1小时后,道路就恢复了畅通。当天,在黄诗琪的高效调度下,6处出现险情的道路被及时疏通。

  接报警电话、分析研判、下达指令……这便是黄诗琪的工作日常。平日里,她总是手握对讲机,目光坚定、思维敏捷、言语铿锵,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

  6月17日,黄诗琪接到一起矛盾纠纷警情。她敏锐地发现,虽然事发地属于沙县分局凤岗派出所管辖,但实际上这个地点距离沙县城区较远,若指派凤岗派出所处置,当事人等待民警时间过长,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升级。于是,她立即联系离事发地最近的三明市公安局机场分局,值班民警先行赶到现场,稳定双方情绪,随后辖区派出所民警跟进处理,快速化解了这起矛盾。

  快,更要精准。近年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后,对接警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双眼,还要有一颗雷达般的大脑,将辖区路况、警力分布烂熟于心,精准地下达指令。

  为了提升警情处置水平,黄诗琪绘制了紧急情况处置流程图,对各种常见警情制定“微预案”,让自己在每次处置中都能思路清晰、高效处置。工作之余,她还会围绕警情受理、警力调派、信息收集和辅助决策等方面,对调度过的警情进行复盘,与相关部门沟通优化联勤联调机制,力争让出警速度“再快一秒”。

  “每次指挥调度,需要从报警人的言语中捕捉关键细节,慢慢地,我的反应能力、沟通能力、指挥调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说起接处警工作,黄诗琪如数家珍。

  3月19日20时许,黄诗琪接到一通报警电话,电话那头的女子重复地说一句话:“你们能送我回家吗?”电话挂断后,黄诗琪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即回拨了电话。

  原来,女子与丈夫吵架,自己带着5岁的女儿,从厦门乘车返回江西老家。没想到,在沙县下错了车,离家还有好几百公里,身边带着十几件行李,无奈之下,只好报警求助。

  在安抚女子情绪的同时,黄诗琪迅速指派附近的虬江派出所民警出警,在高速公路出口找到了母女二人。同时,她想到在另一次接处警过程中,辖区一家物流企业有夜间往返南昌与沙县的运输车辆。

  于是,她迅速拨通企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碰巧的是,他们正有货车准备前往南昌。在黄诗琪的帮助下,母女二人坐上了企业的货车,于次日5时30分许,安全到家。

  “110”,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话号码,更是公安机关守护群众安全、维护群众利益的“生命线”,而黄诗琪就是“生命线”上的守护者。今年以来,黄诗琪与同事共接各类报警2.8万余起,受理群众求助6376起,群众回访满意率达99%,成为群众最信任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