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探寻大武夷百余年古建筑林家大院背后的故事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8日电(光司)坐落于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乡长庭村的林家大院,是一处建于清宣统己酉年(1909)林氏家族民居,百年来当地人都将这座古民居称为“林家大院”,距今已有110余年历史。

  林家大院。光泽微生活 供图
林家大院。光泽微生活 供图

  林家大院,坐东南朝西北,由两个正厅、十八间厢房、六口天井等组成,是典型的清代闽北民居建筑风格。整座建筑深约40米,宽约35米,总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建筑规模庞大。

  林家大院内部。光泽微生活 供图
林家大院内部。光泽微生活 供图

  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民居四周是夯土工艺建造,再抹石灰,通体呈白色,没有使用一块青砖,纯土木结构建筑,这么大型的纯土木结构古民居在光泽县很少能见到。房屋大门设在建筑正面中间,正墙高5米,大门并不高大,双面对开木门,大门两边由青砖砌就,高约2.5米,宽1.8米,大门上沿由一块厚厚的木板镶入墙中,下沿由一块高约40公分的青石板,作为门衔。大门进门上方,用木架、瓦片修建一个用来遮雨的雨披,伸出墙体60公分左右。

  林家大院外墙。光泽微生活 供图
林家大院外墙。光泽微生活 供图

  走进大门,就是门厅,深约3米,宽与整座建筑一样(35米),门厅屋顶由柱子和房梁组成,顶高与外墙相同。门厅只是作为进出房屋的通道,没有其他的用途。门厅过后就是天井,天井为长方形,长约10米,宽为4米。天井四周砌条石,中间用鹅卵石铺就,天井两边设花坛,用于种植花草,显示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天井两边各有2间厢房。

  据西坑林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时期,西坑林氏始祖从福建永定迁居光泽县司前乡长庭村西坑定居,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始祖定居后,以务农为生,繁衍生息400余年,至清末时期,西坑造纸业兴起。

  林家原来生活较艰苦,林光松早期替别的造纸商户打工,他一生下9男5女,后随着子女的长大,家中劳力的增多,林光松自己也办起造纸作坊,生产草纸和连史纸。至清光绪年间,他家开办纸槽8张,年产连史纸800余担。至民国初期,仍继续生产,为光泽境内连史纸生产大户,家境较为富足。因家中人口较多,林光松修建房屋时,将房屋修建为2个厅堂、18间厢房,基本能够容纳下全家人居住。

  林光松是当地知名造纸商人,治家严谨,注重子女教育。民国初期,林光松全家有几十口人,同在一口锅下吃饭,没有分家,在他治理下家业井井有条,人丁兴旺。

  新中国成立后,林家大院曾作为乡公所办公场所,后又作为学校,因有人管理,民居保护状况良好,基本保持原貌。20世纪80年代后,因学校撤离,房屋闲置,后又因多年没人居住,房屋毁坏严重。2010年的清明节,林氏家族聚首祭祖时,眼见祖屋年久失修,面临倒塌,有远见者提出由族人出资修缮,提议得到全体林氏后裔的一致赞同。随后,他们雇请泥工、木匠开始修葺。工程结束后,修缮工程共投入资金5万余元。

  2012年8月,林家大院被光泽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村支部书记确定为文物管理责任人,村文化协管员确定为文物管理人员。县、乡文化管理部门还不定期到文物点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现在,林家大院仍较破落,还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修缮,才能保持民居的安全和完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