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来福州 簪福气!2024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启动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14日电 (记者 吴晟炜)13日,夜幕降临,一场穿越古今的非遗盛宴在福州三坊七巷拉开帷幕。在光影交错中,头戴福州“三条簪”、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女子款款走来,令游客梦回旧时闽都。

  图为头戴“三条簪”的模特进行快闪展演。主办方供图
图为头戴“三条簪”的模特进行快闪展演。主办方供图

  当天,“来福州簪福气”2024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精彩上演。此次活动将“三条簪”非遗项目与千年坊巷相融合,打造“三条簪”非遗快闪、国潮秀、妆造文化展、非遗妆造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魅力。

  当天下午5点,三坊七巷的“时空之门”缓缓开启,旧时三坊七巷的繁华熙攘跃然眼前。风雨廊里琴声悠扬,头戴“三条簪”的模特惊艳亮相,以快闪形式演绎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她们身着不同时代、不同款式的传统服饰,交织穿行于廊中,犹如从古画中踱步而来,一颦一笑间,仿佛在诉说不同时代福州女性的故事,尽展福州女性刚柔并济、勇毅独立的铿锵之美。

  模特头戴的“三条簪”,是从古代福州流行起来的一种发饰。“三条簪”也称“三把刀”,由三根银簪组成,簪的形状扁平如剑,刻有花纹,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今年6月,“福州传统妆束技艺”列入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尘封已久的“三条簪”造型得以“重现”。

  在快闪活动上,既有精心复刻的传统“三条簪”妆造,还有融入国潮和现代审美的改良“三条簪”妆造,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圈粉”无数。

  当晚,在鄢家花厅,一场“三条簪”国潮秀精彩上演,演员们为游客带来民乐秀和舞蹈秀。福州“三条簪”妆造非遗团队呈现了一场融合古风与时尚元素的“三条簪”T台秀。她们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三条簪”妆造的起源、演变、到创新的过程,展现“三条簪”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活动现场,由福州非遗爱好者林惠姗创作的歌曲《三把刀》令人耳目一新。“《三把刀》歌词灵感来源于民国六年张遵旭《福州与厦门》一书中对三把刀的描述,以及我对三把刀的理解。《三把刀》的曲是通过AI创作的,曲调将中国风和说唱结合,用了琵琶、长笛和古琴等古典民乐,展现‘三条簪’妆造酷飒的特点。”林惠姗说。

  此外,主办方还重现捡月华、吃福饼、品福茶的福州传统中秋习俗,在场宾客一起品茉莉花茶、尝传统鲤鱼饼,沉浸式体验充满古风古韵的中秋佳节。

  图为“三条簪”国潮秀精彩上演。主办方供图
图为“三条簪”国潮秀精彩上演。主办方供图

  记者注意到,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展同日在鄢家花厅开展,设置了时空对话、文创空间、福饰新生、妆造体验等四大展区,集中展示“三条簪”老物件、老照片、配饰、服饰、文创产品、改良妆造等,以古韵与新生为主题,让游客全面领略“三条簪”妆造文化魅力。

  其中,福建省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馆展示的“三条簪”,主簪长25.9cm,两支副簪长27.9cm,三支簪面各饰精美的珍珠底缠枝牡丹纹,并落有“聚珍”款识。“清代聚珍款银饰是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的瑰宝,这套‘三条簪’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聚珍款银制发饰之一。”福建省雨田博物馆馆长何女士说,过去,“三条簪”体现了福州妇女爱国爱家的精神。现在,它展现了一种复古的国潮元素,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当不同的非遗进行创新融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在文创空间展区,银簪、木雕簪、牛角簪、大漆簪等,各式各样材质的福州“三条簪”文创,以其新颖独特的设计,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图为“三条簪”国潮秀精彩上演。主办方供图
图为“三条簪”国潮秀精彩上演。主办方供图

  “本次活动创新将沉浸式体验与‘三条簪’非遗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为福州文旅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福州创新“非遗+”模式,在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福州持续探索推广“文化+非遗+国潮+旅游”等文旅应用场景,结合国潮文化活动,推出一批非遗展示、创意市集、文化交流等非遗主题活动,打造既传统又时尚的非遗空间与活动场所。未来,福州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非遗+”新路径,持续培育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文化旅游双向赋能,助力做大做强做优福州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本次活动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福州市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协办,将持续至9月17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