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关注“海丝之路”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4日电 近日,“弘扬丝路精神 体悟伟大变革”2024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海丝之路”专题示范队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探寻丝路印记,传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断筑牢侨心相通的基石,书写合作共赢新篇章。

  扬帆海丝 专家解读新时代何以中国

  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探求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海丝作答”,今天成为泉州跨越之机、海丝崛起之机,文化弘扬传承之机。

  新时代为什么需要“一带一路”?为什么是中国?重点围绕这两个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许培源教授为实践队师生作专题讲座。许培源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等角度分析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是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华民族就“国与国如何相处”作出的回答;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把握时代潮流,以实际行动推动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勇于担当。同时,他表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外青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实践队侨生深受鼓舞,表示愿意为国际交流合作事业加油助力,与“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共发展、同成长。

  寻根溯源 在文化拾遗中与历史同频共振

  讲解员为实践队师生介绍古船。
讲解员为实践队师生介绍古船。

  潮起潮落、千帆竞渡,泉州的“船”与“港”,记录着悠悠丝路上的老故事与新篇章。

  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内一座巍峨的大型船舶模型迎面而来,展示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馆内陈列的大小船舶、香料瓷器等各式文物,无不透露出“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面对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古迹,实践队侨生打开了历史格局的新视野,都热切了解着各式文物与自己国家的渊源,寻求与海丝历史的同频共振。来自马来西亚学生郑志岗表示,在博物馆中看到来自马来西亚的文物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以及泉州包罗万象的胸怀。

  缱绻织梦 在绫罗绸缎间触碰海丝古韵

  实践队师生在慎敬堂前合影留念。
实践队师生在慎敬堂前合影留念。

  丝绸源于桑树,取自蚕丝,经精工巧织,得绫罗绸缎,彰显贵之荣。

  实践队师生们走进中国古代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江宁织造博物馆,探寻繁华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行走在亭台楼阁、回廊水榭之间,仿佛穿越历史,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云锦天衣的美轮美奂、红楼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一不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一名侨生。

  “江宁织造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丝绸文化,还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保护以及赓续丝路精神的美好愿景。”实践队指导老师施彦军老师为侨生们讲授了别开生面的“行走的传统文化课”。实践队侨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对云锦的实际感受,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了文化自信心和荣誉感。

  汲古润今 在金陵流芳里探寻千年文脉

  坐落于钟山脚下的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静静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历史馆和特展馆中,实践队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聚焦于馆内的镇馆之宝,如金兽、青瓷神兽尊、汉代铜牛灯、唐三彩双鱼瓶等珍贵文物,通过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领略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直观地感受中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

  在互动环节,侨生们在数字博物馆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历史再现,亲手“触摸”历史,近距离接触文物模型,参与文物修复碎片拼图等,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香港学生张康泰说,“以前觉得历史书上的知识离我很远,但今天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真实的文物,听到它们的故事,感觉就像在读一本立体的书,更加明白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