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高校实践队赴福建沙县、尤溪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9日电 7月6日至7月8日,为引领青年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法行田野,‘尤’你‘尤’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与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阳光学院法学院等高校的领导和师生一起走进沙县区、尤溪县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7月8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坂面镇京口村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坂面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瞻仰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了解当地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引领地方文旅经济融合发展的经验。

  通过学习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史,同学们真切感受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和革命情怀,接受了一次震撼人心的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实践队和坂面镇干部深入交流了当地利用红色资源引领乡村发展,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多样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能力,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宝贵经验。

  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尤溪是朱子诞生地,还是福建省首个获得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每年吸引大批青年学子参访研习……在尤溪县,文旅产业不仅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7月7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尤溪朱子文化园,园区人潮涌动,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探寻朱子足迹。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队了解了尤溪县充分发挥朱熹诞生地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通过举办朱子祭典、朱子文化宣传周等活动,创作“朱子礼乐·儒风雅韵”大型情景剧,推出以朱子文化遗迹为主轴的朝祭之旅、研学之旅,研发“朱子家宴”“朱子菌菇宴”等,把朱子文化融入城乡建设、文旅融合、经济发展、品牌教育、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赋予朱子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传承表达形式,赋能乡村振兴。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法治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7月8日上午,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来到了坂面镇,参观了“坂面镇乡村振兴148法治服务站”。

  参观坂面镇148法治服务站
参观坂面镇148法治服务站

  在坂面镇挂职干部庄国敏的带领下,实践队依次调研了坂面镇乡村振兴148法治服务站,详细了解坂面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148法治服务站基层司法工作者,148品牌创建等方面情况。148法治服务站得到了司法厅、尤溪县、各大高校的大力支持,依托网络视频创新开展“远程普法”,推动实现“网络上普法、指尖上学法”,有效破解了传统普法在时间、空间和人才方面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普法的实效性。

  媒体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7月7日晚,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县融媒体中心学习调研,尤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法学会会长刘怀明出席活动。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智慧导播室、全媒体演播室多功能会议室、电商直播基地、朱子茶文化体验馆等。自2018年挂牌以来,尤溪县融媒体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县级媒体融合改革的一面旗帜。该中心坚持聚合媒体资源、公共资源以及政府资源,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开发指挥中心、移动编辑等多个平台,由指挥平台统一布置产品和调配资源,形成全新的采编播发体系,并通过与集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平台传播最优化、宣传效果最佳化。

  同时,融媒体中心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经营区域提高业务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整合多种媒介资源,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覆盖范围,有助于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快速传播,同时通过传播文化内容,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7月6日晚,实践队来到沙县区,拍摄“青马学员说”视频。历届沙县党委政府都将小吃作为重要工程推动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经营,到1997年沙县小吃业发展被写入政府文件进入组织化发展元年,再到2016年初步走上“五化”的转型升级道路,沙县小吃不仅成就了一个“覆盖66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500亿元”的浩荡产业,更是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金钥匙。这个围绕小吃发展起来的特色富民产业,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成功为城乡从业者积累了财富,为区域发展积蓄了一股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力量,为乡村振兴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爱心助力赋能乡村振兴

  7月8日上午,实践队的“小雨滴”志愿服务成员来到坂面镇司法所,开展“同心为爱,法护未来”专题实践活动。

  实践队成员与5名儿童结对共建,送上精心准备的文具用品,并亲切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实践队员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的重要战略,并积极鼓励小朋友们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长大后回报家乡,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截至目前,已有100名同学参与“小雨滴”志愿服务项目,他们带着陪伴和关爱为儿童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他们用知识和热情为儿童插上了追梦的翅膀,共助乡村教育振兴,共同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绿水青山赋能乡村振兴

  7月8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尤溪县坂面镇人民政府和闽湖展开实践活动,在坂面镇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实践队师生深入了解其农业发展和旅游文化,感受绿水青山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坂面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林玉灿,尤溪县闽湖水库发展中心副主任伍华盛,闽湖村副主任张道生,尤溪县坂面镇司法所所长罗宗淑出席座谈会,同法学院实践队师生亲切交流。

  林玉灿向实践队师生详细地介绍了坂面镇的“一湖两山三红”及其它农业、旅游业发展状况。一湖即闽湖,两山即蓬莱山、罗汉山,三红即红茶、坂面老酒和红色文化(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随后,实践队师生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闽湖·闽心湾水上综合体项目进行参观实践,并开展护湖和普法活动。当前,闽湖正在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价值开发的兼容模式,实践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只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适合发展的方向做到充分有效调查、合理规划,才能找准方向,精准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方位、多方面、深层次地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覆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