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三明尤溪:基点调解工作法将矛盾化解在一线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29日电(张玉萍 罗欣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时序轮替,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防范社会矛盾风险、夯实平安建设基础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台溪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基点调解工作法,通过建强平台、凝聚合力,创新机制、闭环管理,实现法、理、情的统一,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近日,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基点调解工作法入选“枫桥式工作法”单位之一。

  数据最有说服力。自基点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调处各类纠纷54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目前尤溪县已推广建立基点调解室16个,年均调处矛盾纠纷600余件,绘就平安乡村一道新“枫”景。

  坚持“三共”原则

  筑牢一体平台

  台溪乡凝聚县、乡、村三级力量,通过众筹共建、联合共治、专群共为的“三共”原则,建强一平台、建优一支队伍,让清溪片区群众矛盾纠纷在家门口“一站式”受理解决。

  台溪乡清溪街道“脏、乱、堵”一直以来乡党委政府的“心头病”。近年来,随着街道两侧住户增多、安全隐患更是重重加剧,改造任务更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22年7月,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清溪街道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因街道改造势必会引发多重社会矛盾,针对这一无法避免的现实情况,乡党委政府特邀基点调解室调解员、各村法律明白人参与到征迁工作中,分批为村民答疑解惑,以情讲法,以理释法。最终,通过乡、村两级干部及基点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从感情、道理、利益、法律去说通思想,道路沿线127户群众自愿无偿让出房前自有土地,百余住户更是参与到捐款行动中,将所捐款项用于街道改造项目建设。

  “事件顺利解决得益于我们建强了调解平台、组建了专业的调解队伍,除了‘基点调解室’,我们还一体打造‘诉前调解室’‘驻所民调室’‘信访评理室’,实现‘四室合一’”清溪基点调解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坚持“三化”运作

  闭环管理纠纷

  从矛盾纠纷排查、多元化调解、制度化回访等环节入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全流程把控和闭环管理。

  “我的烟叶可怎么办啊!这对我的损失可太大了啊!”烟农廖燕慨拉着供电所的工作人员情绪激动的说道。“您别急,我们一定会负责的。”供电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来,这是一起因供电所工作人员拆换电表时未告知村民,导致烟农正在烤烟作业时断电,影响其烟叶品质事件。清溪基点调解室得知情况后立即到现场了解清楚情况,得知烟农的具体诉求后立即组织双方到基点调解室进行调解。调解员采取“背靠背”、“面对面”相结合的方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做通双方思想工作,最终以供电公司赔偿廖燕慨经济损失8000元,双方握手言和,为这起矛盾纠纷画上圆满的句号。

  “化解完矛盾后,我们还坚持‘一纠纷一回访’,定期组织对调处过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排查、跟踪回访,动态掌握双方当事人思想动态、协议履行情况等。”清溪基点调解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据悉,2019年以来,通过回访制度有效防止36起纠纷反弹。

  坚持“三治”融合

  拓展化解质效

  清溪调解室坚持排查调处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充分运用德治方式、尊重公序良俗,让法理与情理在调解一线同频共振,实现“调解一件、教育一群、影响一片”的效果。

  “这是我们信奉多年的菩萨,他岂能说搬就搬走?”村民老王气愤的向调解员说。“可是佛教菩萨和道教的菩萨不能混住在一起!这影响很不好!”当事僧人释修西表示。

  原来,住在吉祥寺的僧人释修西因听信外地僧人“佛、道教菩萨混住在一起影响不好”的话后,私自雇人将多年来摆放在吉祥寺的33尊菩萨搬走,从而引发村民的不满。清溪基点调解室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开展统筹调解工作,邀请组织吉祥寺清溪片区理事会成员、派出所民警、同村“法律明白人”及有威望、善调解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共同参与调解。

  调解员到现场进行实地查看及了解后,发现村民反映情况属实,为妥善解决纠纷,调解员迅速与双方当事人取得联系。为了避免双方直面引发冲突,调解员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一方面告知村民及主持陈知余应该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协调,不得做出过激行为;另一方面调解队伍向释修西宣传清溪当地的风俗习惯,道教雕像已经供奉多年在寺庙内,成为许多村民信仰的寄托,不可随意搬离。经过耐心地劝导,释修西同意将33尊道教雕像搬回吉祥寺内,并将公章和法人证书交由主持陈知余保管,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该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通过该事件,我们借助佛教、道教协会及吉祥寺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力量,成功引导双方尊重该寺佛道同堂的传统。”清溪调解室负责人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