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琴名人,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琴仙”俞伯牙,俞伯牙与钟子期志趣相投的知音典故“高山流水”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在三明永安市贡川镇,也有一位不为世人熟知的古琴大师——杨表正。

杨表正是明代琴歌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善于琴艺,对于古琴的历史、曲谱、歌词、琴学理论研究造诣很深,还广搜曲操秘谱,汇录诸调,考正音文,注明指法,将自己对琴艺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编成专著《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后人简称《琴谱大全》,《四库全书总目》亦用此简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纵游山水遇知音
杨表正性情慵懒,淡泊名利,隐居于山林之间,尤其喜爱古琴,创作琴歌,撰编琴谱,潜心研究古琴音乐三十余年,琴学造诣极高。正如其在《琴谱大全》序中所说:
愚性素坫迹尤晃拧J褚昭В湓虼种┧客┲睿嘀揪啃娜嗄辏降美炙娴阑ご永稚恢僦遥抑僖病?/p>

杨表正素喜寄情于山水之间,常常携琴游于各地。
武夷山是离贡川最近的文化圣地,宋代理学集大成者、闽学开山大师朱熹生前居住和讲学时间最久的地方,自古琴风很盛。朱熹倡导以琴载道,所撰《琴律说》首创“琴律”之名词,阐述了古琴音律及其演奏实践,寓儒家乐教于其中。门人蔡元定亦倾力探究音律,著成《律吕新书》。也是在武夷山,杨表正与琴结下不解渊源。

有一年,杨表正乘舟游武夷山九曲溪,一阵琴音让他沉醉,琴声意境妙不可言。于是他寻音而去,和鼓琴人交流琴艺,相谈甚欢,成为了知音。

鼓琴人告诉他,其时古琴分为江派、浙派、虞山派等众流派。其中,山派强调琴曲独奏,追求高古雅致,陶冶性情;江派强调琴歌合奏,讲究情趣风雅,雅俗共赏。而他自己正是来自松江刘家,是江派琴家,隐居武夷潜修。
杨表正在武夷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与这位江派琴家刘先生朝夕相处,寄情于山水琴弦。这是杨表正习琴生涯中的一段重要时期,他对古琴也有新的领悟,写出了古琴曲《遇仙吟》。
雍正十年(1732年)编撰的《永安县志》这样记载:
杨表正,精音律,善琴。自号巫峡主人。巫峡者,贡之南郊,正盖其里人也。自言尝游武夷接笋岩,入石洞遇异人,乃作《遇仙吟》。又取古来自南熏,羡里以迄汉、晋诸诗文可入丝弦者,皆编诸五调,传以指法。为《琴谱》十卷,其谱万历间正自刻于金陵,康熙时,石门吴孟举又为刻于越,言琴者咸俎豆之。

痴迷琴艺,一生事业付瑶琴
贡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处闽中交通要道,贸易商业活动频繁,因此有“先有贡川,后有永安”的说法。


明代以来,琴学兴盛,贡川作为文教传世之地,同样弦歌不辍。杨表在此地潜心研究古琴。每当出现困惑时,就会背起七弦外出游学。二三十年间,他多次告别父母妻儿,前往江西、江苏、浙江,遍访各流派的知名琴家,切磋琴艺,交流琴旨心得。

1579年中秋,他来到金陵古城,站在秦淮河边,借景抒情,创作了《金陵怀古》等琴曲,受到琴友广泛赞誉。他“以琴鸣海内”,琴风清澈高洁,“其音之清,如月之秋,如江之澄,如潭之寒,千里一碧,泠然内彻也”。琴声“如金石相宜,丝竹并奏,而听之者糜糜忘倦也”。
执着追求,博采众长,潜心修炼,让杨表正从擅操者跃升为一代琴学大师。在其著述中有《自赞》云:“性本愚朴,以德存心。不求闻达,交游义深。慕古思今,散逸山林。诗酒陶闲,风月知音。荡荡胸襟,宠辱无侵。一生事业,几曲瑶琴。”这也是杨表正一生执着于琴艺之写照。

苦心孤诣,撰修典籍传后世
数十载的游历、学习、实践和研究,让杨表正明白,无论是江派还是虞派,都是殊途同归。他说:
异论江、浙之分,亵玷古人高致,皆由授受错误。殊不知圣贤琴学之精,得心应手,异地皆然也。
——《琴谱大全》序
也正因有这种包容悦纳、融合并蓄的观点,使杨表正成为一名琴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创作方面,他更加认同江派的主张,并亲自谱写出了不少以唐诗宋词为歌词的琴歌。如他以柳宗元《渔歌调》为词的琴歌,便是一首非常优美、流传极广的抒情小品。
1573年,杨表正将三十余年的实践与研究心得,汇录诸调,考正音文,注明指法,撰写成书,初名为《新刊正文对音捷要琴谱真传》,共6卷,在金陵(今南京)刻印。

1586年,杨表正重新修订此书,增为10卷,更名为《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后世常简称《琴谱大全》。

《琴谱大全》可视为杨表正对古琴历史、琴谱、歌词及琴学理论系统研究集成的总结。该书前半部为《通纪》,记述历代琴学名人的琴学成就,音乐论述及他们的音乐典故,从黄帝起,包括孔子、诸葛亮、李白、唐玄宗、朱熹等,共记载了上下4000多年130多人。并有《琴学须知》《辨琴杂说》《十工律吕论》《乐器流源论》《琴有九德论》《琴有七要论》《弹琴启蒙》《十三微论》等琴学、琴法的理论。
后半部是《琴操》,即曲谱,共收集历史名曲名词102首,是现存明清琴谱中收入琴歌数量最多者,包括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蔡文姬的《胡笳》、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唐明皇的《广寒游》、苏东城的《赤壁赋》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辞赋,每首都有琴曲并行间隔配对,是为明代中后期琴谱集大成者。

《琴谱大全》一出版,立即轰动金陵及江浙一带,士子争相购买。当时的学者姚士畏为该书作跋,认为“其文之粹也,如金之精,如玉之润,而天下之人莫之损益也”。
这部著作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专著之一。据《福建通志》载,此后的操琴者都按《琴谱大全》所指,遵循奉行。

《红楼梦》高鹗续的第86回,引用了《琴谱大全》的论述。小说借黛玉之口议论这套琴谱“甚有雅趣,上头讲的琴理甚通,手法说的也明白”。同时,该书还被编入《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足见《琴谱大全》在清初已成琴学的重要典籍。

1949年,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杨表正的研究成果,原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会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合编《琴曲集成》(由陈毅元帅题写书名),全文影印杨表正著的《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明刻本);并在《剧本提要》中介绍说“杨表正在万历初年强调正文对音,与浙派‘去文以存勾踢’对峙,并为大量琴曲补文,而且能大胆创作,有维江派于不坠之功”。
禁邪归正,以和人心
杨表正强调艺与“道”统一的根本思想。在其琴学思想方面,也有其“集大成”的见解。例如在《琴谱大全》卷一的《弹琴杂说》一文中,就表达其“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的琴学思想精髓。
《弹琴杂说》虽然只有六百多字,却阐明了古琴弹奏的主要功用和必须具备的内外部环境。

杨表正认为,“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治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指出琴艺的功用是“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也就是收禁人们的各种邪放的意念、想法,抑浮躁淫荡,最终达到平和人心的目的。甚至是这样的音乐传达给天下百姓,让天下万事也能随而得和,表达君子“以和人心”的责任。这是琴艺的主要功用,也是它的终极追求。
他还认为,弹琴必须有适当的外部环境,或清净的小屋,或轩敞的高堂上,或清幽的山林间,或潺潺的流水滨,总之需要高雅清幽、脱离凡俗。在时间上,最好是在阴阳二气调和畅朗之时,或者清风徐来、明月在天的夜晚,总之不可阴晦阻塞、纷繁嘈杂。在心境上,要求弹琴者内心要平静,心灵与琴声合一,达到心神交融、技道一体的境界:
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颠,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
——《弹琴杂说》
此外,他在《十四宜弹》和《十四不宜弹》中,也对弹琴的条件进行了阐述。他还强调了一个问题,即操琴者需要理解、领会琴曲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琴曲的意趣,才能享受到琴乐的美好和快乐。
弹琴要想臻于神化之境,关键在于养心,亦即提高弹琴者的内心修养和境界。那种只注重弹琴技艺之提高的人,即使“穷年皓首,终身由之”,也不能达到琴艺的最高境界。
杨表正的这些琴学思想,直到今天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古曲今弹,悠悠琴音越古今
闽派古琴气韵清高纯古,音色优雅,刚柔相济,泛音轻灵清越,散音舒缓凝重,厚重中透着清婉,苍古里渗着甜润,使人神清气爽。
贡川因古琴大师杨表正诞生、生活于此而与古琴结下渊源,民间一直也有着练琴修身、以琴会友的传统,永安也因此享有“南国琴城”之美誉,是为国内古琴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
永安在闽派古琴继承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5月,永安闽派古琴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安在闽派古琴继承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5月,永安闽派古琴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永安兴建了西峰山琴苑,内设杨表正古琴艺术纪念馆、古琴艺术研究馆等;同时成立了西峰古琴学会,定期举行古琴雅集、古琴沙龙等文化活动,为市民游客古琴学习、交流的古琴提供平台。贡川中小学还开设了非遗传承古琴课程,以袅袅琴音唤起莘莘学子对古琴的热爱和传承文化的担当。

悠悠琴音穿越古今,在这座城市续写、传承。

参考文献: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方宝川,福建古代音乐文献之金声玉振,福建日报,2023年6月6日;
刘富琳,明代琴家杨表正生平考述,人民音乐,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