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4日电 刑满释放人员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徐碧司法所针对此类群体的特殊性总结出“知、熟、帮”递进式帮扶步骤,切实发挥安置帮教作用,让安置帮教对象“归正”之路洒满“阳光”。
知其将出,晓其困境。徐碧司法所充分运用福建省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及时核查监狱发来的人员核查信息,确保避免衔接不当或未衔接的状态,截至目前,安置帮教率、衔接率、核查成功率均为100%。同时及时了解刑满释放人员释放的时间和困境,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帮扶工作。2023年5月,“三无”人员老周将要刑满释放,因其年事已高且膝下无子女。司法所积极与监狱方对接了解其刑满释放的具体日期,同时提前与派出所等多部门会商,制定了初步的安置帮教方案,为老周回归社会提供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帮教措施。接其出狱后,耐心细致地将刑满释放后各项事宜办理流程、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等告知老周,陪同他前往户籍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户籍证明、社保卡等必要的身份证件,并指导其后续办理低保、申请廉租房等事宜。
熟其周围,助其回归。安置帮教工作需要做好切实际、找难点、抓重点三个环节,动员身边可用的社会资源,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一是抓实际,制定了“四必谈”工作制度,即安置对象思想波动时、工作不满时、身体有恙时和出现变故时,帮教小组或者帮教责任人及时找其谈心,给予精神鼓励,最重要的是知道现在遇到了什么难处,必要时必须到其家里进行走访,更快更全面地知道安置帮教人员身边的亲人及所处的环境如何,更好地进行精准施策。二是抓重点,安置帮教人员较为分散,管理问题较为艰难,针对性织密安置帮教人员社会联系网,组织其家属进行安置帮教档案完善补充,加强多方联系,使得可以更快和更及时地联系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和综治等部门,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三是抓难点。服刑人员从监狱刑满释放后就业难度加大,司法所联系辖区内多家企业,创建企业联系帮扶人方式,针对一些身体健康、年龄较小的人员进行工作安置。同时借助“心理健康辅导站”,引入心理咨询团队为安置帮教对象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并及时宣传勤劳致富、回报社会的刑满释放人员典型事迹,扩大安置帮教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营造良好的帮教氛围。
帮其归正,重树信心。完善安置帮教小组工作机制,实行“三个一”工作法,即一份责任、一份爱心、一个目的。由徐碧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村(社区)干部和刑满释放人员亲属组成“四帮一”帮教小组,采取定人员、定对象、定任务、定措施的“四定”责任制;联合网格员对辖区内的安置帮教对象,进行全面排查走访,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重点关注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境的安帮人员,为其纾困解难。2023年7月,辖区刑满释放人员李某某经朋友王某某介绍帮其在几个零星工地做泥水工,但一直被拖欠工钱,多次协商讨要均无结果,眼看事情愈演愈烈,为避免李某某出现过激行为,徐碧司法所一方面主动介入,安抚李某某情绪,另一方面通过电话向王某某说明其中的法律利害关系,希望其配合商谈并提出解决建议,经过多次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劳务纠纷得到圆满化解。在后期的几次回访中,李某某连连道谢,并表示已经进入正常生活之中,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也表现得比以往更加积极。
徐碧司法所始终坚持“以情暖心,用情帮教”的工作原则, 优化监所对接机制,真正达到“安其心、暖其身、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目的,让安置帮教工作既有“法度”又不失“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