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一环。记者从鲤城区应急局地震办获悉,今年来,鲤城区在泉州科技中学等9所中小学内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完成普通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挂牌工作,提升城市应急处置能力。
鲤城区应急局地震办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满足各街道应急疏散安置需求,鲤城区按照各街道所属区域,依托泉州科技中学、泉州市新村小学、泉州市立成小学、鲤城区实验小学金山校区、鲤城区第五实验小学、鲤城区第五中心小学、鲤城区华岩中心小学、泉州市昇文小学、鲤城区第六实验小学等9所中小学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全面完成普通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挂牌工作。
据介绍,应急避难场所分为普通类、Ⅲ类、Ⅱ类、Ⅰ类4个等级。其中,普通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场地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各学校场地宽阔、基础设施完善、辐射人群广,因地制宜加以提升,能节省建设成本,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充分满足周边居民紧急避险和转移安置需求。”鲤城区应急局地震办工作人员介绍。
据统计,鲤城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8处,其中,Ⅱ类应急避难场所1处,Ⅲ类应急避难场所9处,普通类应急避难场所18处,全区有效避难场所面积9.8万平方米,可疏散人员近5万人。接下来,鲤城将持续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各项功能设施,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应急避难场所在需要时能快速反应、随时启用,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通讯员许培吟 泉州晚报记者张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