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11日电(黄凌)眼下正值三明市建宁县水果采摘旺季,满载梨子、黄桃的货车在农村公路上往来穿梭。驾车从城区出发,不到20分钟便可抵达溪口镇枧头村绿源果业基地。沿着溪枧线公路行驶,6米多宽的双向水泥路直通基地大门,沿途风景优美,村舍秀丽。
2022年1月,经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批准建宁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仅两个县(市、区)入选。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惠一方民。近年来,建宁县认真落实交通运输部和省市交通运输部门关于“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的方针,积极探索“公路+旅游”“公路+产业”“公路+互联网”等发展模式,在建设上持续发力,重点实施“3个100工程”,即完成投资超100亿、完成交通建设项目超100个、农村公路单改双(含晋级)超100公里,着力打通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
路宽了 产业更红火
从高空俯瞰建宁县,一条条或笔直平坦或风景优美的乡村公路通达四方、穿越阡陌,像毛细血管“流进”一座座村庄,催生乡村“蝶变串起沿线景区、种植基地等一个个散落的“珍珠”。
溪枧线公路便是其中一条,该公路改建工程于2019年3月动工,次年11月全线完工。全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全长6.27公里,建设总投资约2000万元,沿线覆盖三个行政村,改建后有效带动了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发展。
进入绿源果业基地,园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负责人付兴安和几名工人正采摘果子。付兴安是建宁伊家乡人,2001年成立建宁县绿源果业有限公司,总共种植了1000多亩玉梨和黄桃。付兴安介绍,道路扩建以后,基地种出的黄桃线上线下供不应求。高接换种后的玉梨明年开始结果,预计产量可达上千吨。
“以前,只有一条3米多宽的进村路,大货车很难开进基地。”付兴安回忆,只能组织小货车将水果运输出去,费时又费工,坏损高。现在交通方便了,销售旺季收购车可以直接开到门口。
因路而兴、因路致富,道路畅通给群众带去了最真切的福祉,让农村发展产业的天地更加广阔。“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农产品的热情,这些产业也乘着农村公路的“东风”驶上发展的“快车道”,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路通了 家门口增收
眼下,走进溪源乡上坪村,空气清新,两条溪流绕村而过,进村公路宛若一条玉带系在山间。
上坪村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接壤,海拔760米,处在山间盆地中,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末年,古建筑遗迹丰富,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过去,村民世居山顶,道路交通一度制约着旅游产业发展。
从“封闭”到“开放”,转机在2018年。那年,“上花线”改建工程开建,一年多时间,6.5米宽、5.7公里长的盘山路便修建完成,旅游专线大巴直通村头,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动能。
修一条路活一方经济。村里的变化让一些年轻人看到了回乡创业的机会,如今,上坪村常住人口增长至300多人。一些村民在家门口摆些自家产的莲子、香菇、山茶油等农产品卖给游客,稳稳吃上了绿色无污染的“旅游饭”。
“每次有旅游团来的时候,妈妈都要忙着准备擂茶的原料。”村民李宗燕介绍说,游客来这不仅要参观,还会体验擂茶,所以,母亲聂凤儿都要提前准备好擂茶用的原材料。
35岁的李宗燕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泉州工作,2017年9月,她返乡回村开起了农家乐,平均每天都接待四五拨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到20多个预订电话。
“发展乡村旅游后,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去年一年接待了1万多人次,收入7万多元。”说起吃旅游饭带来的收益,李宗燕笑开了花。
看到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出务工的村民杨小鹏激动不已:“村路修好以后,我在手机里看到村里举办了一系列廉孝家风、研学活动,非常热闹,过年回家的路也更近了。”
路好了,要管更要护
在建好农村公路的基础上,建宁县注重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安保工程,增加标识标牌等设施,全面提高了农村公路的质量等级和安全水平。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交通运输工作作为经济发展先行的重要保障,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建宁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曾进发说。
建宁县辖9个乡(镇),92个建制村,全县列养农村公路905.5公里,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如何管理?
管理有力,出行畅通。建宁县推行“三级路长制”,组建“县有路政员、乡有专管员、村有护路员”管理队伍,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分级管理。
同时,县交通运输局开发集“建、养、管、运”一体化的智慧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及e路通APP,可实现项目建设、养护管理、路政巡查、运营服务及应急处置等全方位智能化监管,提升了农村公路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此外,建宁县还探索“政府+社会力量+农民群众”的多元化养护,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设立县、乡农村公路服务中心,扎实推动“路长制”工作。
“家门口的路来之不易,我们也要爱护。”濉溪镇高峰村村民林大爷说,当时听说要修路,大家觉得生活有奔头了。路通之后,村民们也很珍惜,自觉当起保护村道的监督员。
如今,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就像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把人流“汇向”了一个个美丽如画的乡村景区。伴随着如织的游客、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全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上升,“四好农村路”成了“美丽经济”走廊,力促沿线农村环境和经济双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