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7日电(傅灿坪)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惠安县崇武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
大岞村位于惠安县崇武镇以东突出部,三面临海,全村陆地面积3.9平方公里,海岸线2.5公里。村里常住人口近1.5万人,共有40个村民小组,计3566户。偌大的村庄,众多的人口,如何实现高效治理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其完善的网格化管理,给惠安县大岞村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鉴于人口数量大、公共服务事项繁杂这一基本村情,大岞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设立综合治理网格。所谓的网格,就是把村里的辖区进行细分,将每栋楼、每条路、每个建筑、每个住户划入一个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置一个负责人,这个网格上的治安问题、居民诉求、矛盾纠纷、隐患排查、政策宣导、环境整治、食品安全检查、基础信息收集等等一切事项,都落实到网格来处理。
大岞村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实践中,要求其各个网格做到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充分将党建贯穿基层治理中,将全村网格划分为东南片区、西南片区、东北片区、西北片区,相应成立东南党支部、西南党支部、东北党支部、西北党支部,做实做优“党建+“邻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
惠安大岞村全村共40组,村党委与村委会按照地理位置将本村划分为东北片、西北片、东南片和西南片,每一片区划分5-6个网格,全村共划为23个网格,即有的是一个组一个网格,有的是2-3个组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1-3个专职网格员(其中一名为负责人,即网格长),共有23个网格长。
这23名网格员长主要是从村干部中通过考试方式录用。他们的主要职责有以下方面:首先,要及时排查网格内治安、安全隐患,加强治安巡查,发现治安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村部予以解决;其次,及时了解居民服务需求和诉求事项,积极提供帮助,实行直接办理或代办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需求;再次,及时排查、化解网格内发生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本人无法化解的,上报村部协调解决。
“我们的工作不是专项服务,而是各项事务都需要学、都需要会,来切实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我们是一个全能的‘服务员’。”正如网格长张丽梅所言,网格员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既要有为群众服务的认识和为群众服务的基本本领,又要有为民服务的热心、爱心与耐心,要与群众保持热络关系,以了解民情,转达民情,解决民情,是搭建政府和民众沟通“桥梁的建筑师。”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惠安县崇武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在日常这些网格员会按照规章制度,穿上工作服从大岞村便民服务站出发,深入住户,聆听民声,亲近民心,坚持为民服务之宗旨,为广大村民排忧解难。
网格员可谓“身兼数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能型选手”,他们既是“业务受理员”,又是“政策宣讲员”,也是“矛盾协调员”。此外,他们还要负责协调邻里之间的各种纠纷,定期检查居民饮水用电、防火防盗等安全问题,做好“安全监督员”、“百姓服务员”。在上述“五员”角色中,网格员根据工作场景或工作需要,可以随时切换角色,以相应角色做好相关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