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20电(黄燕)近日,全省检察机关涉台文物保护工作推进会在厦门召开,要求全面推广厦门市检察机关以检察履职促涉台文物保护模式。
近年来,为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厦门市检察机关结合厦门区位优势和工作实际,以守护厦台同源文化为切入点,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探索形成了“检察监督+台胞认领+社会共管”涉台文物保护“厦门模式”。

经验做法获中央台办、最高检、省委、省台办、省检察院工作简报推广,被检察日报头版刊载,最高检微信公众号宣传。
回应台胞关切
以检察监督推进涉台文物保护
厦门现有“开台王”颜思齐祖陵颜慥墓、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等涉台文物202处。针对部分涉台文物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导致毁损、被违法破坏等问题,厦门市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工作,向有关主管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及时修缮、保护涉台文物。

翔安区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促成盐兵楼坍塌8年后完成整体修缮。同安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方式推动石浔总兵衙周边环境完成全面升级改造。海沧区检察院积极跟进监督,推动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经费难题,帮助完成颜慥墓地修缮。
思明区检察院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化成墓园文物构件散落等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并取得监督实效。集美区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将涉台涉侨文物凤山祖庙列入第二批三年文物修缮名单。
两岸同胞通过参与现场会以及来信、视频方式,对检察履职促涉台文物保护齐声点“赞”。
汇聚同胞力量
以台胞认领营造共治保护氛围
厦门市检察机关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邀请台胞担任听证员、公益诉讼观察员、检察联络员和文物保护志愿者,营造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共治局面。

思明区检察院邀请台胞以听证员身份参加涉台文物陈化成墓公益诉讼听证会。海沧区检察院邀请台胞公益诉讼观察员实地查看涉台文物。湖里区检察院会同有关部门吸纳台胞检察联络员共同对32处涉台文物开展“文物体检”。翔安区检察院联合区台港澳办、文旅局,聘请5名台胞担任涉台文物保护志愿者,对17处涉台文物认领保护。
凝聚工作合力
以社会共管形成保护新格局
厦门市检察机关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保护涉台文物工作职责,以依法监督的“我管”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共管”。
翔安区、思明区和湖里区检察院联合区台港澳办、文旅局等相关单位探索建立涉台文物管家式管理和“文物体检”工作机制,形成涉台文物保护合力。

翔安区、湖里区已形成文保员、网格员、志愿者、监控和文化执法队伍不定期抽查等五位一体的保护体系,海沧区组建区、街、村居、业主和志愿者队伍联动的巡查保护力量。
回应台胞关切
以检察促文物活化利用
厦门市检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深度挖掘涉台文物周边的人文、生态、公益价值,助力涉台文物活化利用。
市检察院联合厦门大学组织在厦高校台湾交换生赴盐兵楼等涉台文物现场实地参访和感受。

思明区检察院推动区文旅局成立陈化成文物保护中心,开展陈化成墓、祠、故居等史迹“周末文物游”志愿宣导等活动。
海沧区检察院会同文旅部门等推动将颜慥墓和开台文化公园等涉台特色文化设施,打造成兼具旅游观光、教育教学整体功能的服务区块。
翔安区检察院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组织两岸儿童一起参观涉台文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下一代睹“物”思源,赓续中华文脉。
建立长效机制
以常态化联动优化涉台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治理
厦门市检察院联合市台港澳办、文旅局会签《关于建立涉台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政府主抓、检察监督、台胞参与、社会共管”涉台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治理新模式。
建立常态化保护联合机制,实现针对涉台文化遗产保护的线索移送、信息共享和联合评查,促进台胞检察联络员和文物保护志愿者机制互动。
建立执法司法联动机制,推进对案件调查取证及法律释明的协作配合,对监管保护难题的协力解决,以及对治理模式的协同总结。
建立日常联络机制,适时联席会商,联合开展业务培训,强化保护宣传,促进涉台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