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鲁迅文学奖得主艾伟携长篇小说《镜中》来厦举行分享会

  中新网福建新闻3月6日电 (记者 杨伏山)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实力派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的长篇小说《镜中》,5日晚在厦门举行分享会,与会专家学者、作家、批评家围绕无常境遇与生命欲望、日常经验与精神世界、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等主题展开了精彩交流与分享。

分享会现场。杨伏山 摄
分享会现场。杨伏山 摄

  著名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著名作家、《烈日灼心》电影原著小说《太阳黑子》作者须一瓜,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资深出版人曹元勇与艾伟一起出席分享会。

  艾伟长篇新作《镜中》,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于去年五月出版,一经推出便收获多位文坛名家联袂推荐。这部情感治愈力作让万千读者获得与生活和解的勇气,迄今已多次加印,入围数十个好书榜单。

  《镜中》以一场惨烈的车祸开篇,主人公庄润生原本光鲜美满的生活瞬间瓦解,与这场悲剧相关的其他三人也由此踏上寻求救赎的旅途。当生活化作一片废墟,我们如何重拾爱与希望的勇气?

  谈及小说创作出发点时,艾伟提到“无常”这一在东方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概念:“‘无常’这个词带有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感觉,我们如何去解决它,这是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透过《镜中》这部作品,艾伟深入当代中国人身处无常境遇的生存体验,体恤他们生命内部隐秘的纠结、无法言说的痛苦,并试图找到一条与自我和解之路。

  关于《镜中》的小说主旨,张清华以“两面镜子”的比喻提出自己的理解:首先,《镜中》是一部与博尔赫斯的诗作《镜中》构成互文关系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文本。“只要稍加审视就能发现,我们每个人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其实是一个反影。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我们经验中的世界,绝不是一个终极真实的世界。”

  第二,《镜中》的故事如《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给予我们启发——在世界赤裸而鲜活的感性表象背后,其实是极理性、冷寂、荒凉的所在。艾伟描写两对世俗男女于情网中纠缠,“最后并没有把我们引向对世俗欲望的一种沉湎和热爱,而是让我们忽然从中感受到一种悲凉,一种梦幻般的大荒凉”,由此使得《镜中》这部作品与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相通。

  据介绍,《镜中》是艾伟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延续了情爱、罪责等创作主题,揭开人心中赤裸而真实的欲望,刺破爱恨苦痛的虚妄,并进一步探问何谓“生”的本质。

  须一瓜分享道,阅读《镜中》的过程中时常感到一种“幻痛”,读写两个环节被打通。但她同时指出,艾伟并非以文字搭建起一座现实的复制品,《镜中》充满日常经验陌生化处理的痕迹,小说的四个部分如作者精神世界的四个切面,精细、密实,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种冷静的疏离。

  曹元勇认为,艾伟不止于揭露人物面临困境时内心的矛盾和隐痛,他的思考更进一步,关注“人要如何跨过坎坷,从精神上重新复活”。他在小说中依然传递出如此一种可能性,带来治愈的信心与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