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10日电(向帅) 2023年2月5日06时50分,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的厦门北运用车间露天铁路列检作业编组站内,一片运输繁忙景象。此时59岁的职工黄能和他的工友,在为即将出发的中欧货运班列进行检修。黄能和是一名铁路货车检车员,他们今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检修这个编组站到达和出发的中欧班列以及其他列车,只见他们头戴鸭舌作业帽、身穿黄色作业服、手持检车锤,从列车的尾部一节一节往前检查维修,在列车各处敲敲打打,他们弯腰、起身,再弯腰、再起身……就像反复地向列车“鞠躬”敬礼。
他们一路敲打、边看边听,有时持续敲击车辆部件聆听回声,有时用扳手更换一两个损坏的零部件,还经常钻到车体下仔细观察, 07点40分结束作业。



检修结束后,黄能和手持检车锤,现场给笔者讲解道:“我们讲究锤到、眼到、心到。锤子敲到一个地方,眼睛就看到那个地方、心里就认真在分辨有没有问题,尤其是中欧班列,满载销往欧洲班列的货物,我们更要保证列车质量。你看这个车轮,火车运行中车轮时时刻刻跟铁轨摩擦,踏面(车轮跟铁轨接触的部分)就会受到磨损,我们要认真检查磨损的程度,深度不能超过8毫米,不然车跑起来就可能出现危险。我们先肉眼观察,磨损比较多的还要用检查尺来测量;除了车轮,我们还要看这个列车闸瓦(紧贴车轮进行刹车的部件)的剩余厚度尺寸有没有超过限度,最薄不能少于25毫米;另外,耳朵要认真听列车有没有漏风……等等。发现问题后,能当场修的我们当场解决,比如列车个别开口销丢失,我们就安装新品;问题比较严重的,比如需要更换一个车轮,我们就要把车子从列车队列里“分离”分离出来,送往集中检修点,让车‘住院’,就是扣修……”
2月份的厦门市还是比较冷,海风吹得凉飕飕,在站场边上看他们检修完一趟中欧班列,笔者感觉脚底都开始冒凉气。黄能和笑着告诉笔者,冬日雨天才是最难熬的,检车员要穿着雨衣作业,中欧班列基本都是集装箱平板车,车体底架矮,检车员要爬进车底,长时间弓着腰检查各个部件,检车员每天弯腰、起身、再弯腰的动作要重复上千次、走行十几公里,干活让身体发热想排汗,冷风和冷雨捡到机会却会往里钻,冷热交加,腰肌劳损、关节炎几乎是他们的“标配”。


“铁路货车检车员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待命,车随到随检,不管什么天气,而且都是露天作业。一般一列40辆车,一个组4名工友要在35分钟内检修完毕,要确保每个一个车辆配件质量良好,确保列车运行安全。”他说。
厦门北运用车间隶属中国铁路南昌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东车辆段。该段是福建省境内唯一的铁路货车车辆段,成立于1959年,负责福建省境内所有货物列车的检修维护。厦门北运用车间作为一级列检作业场,担负着厦门所有始发和到达的货运列车的检修任务,每天列车运输流量一两千辆。几十年来,黄能和等一代代“货运列车医生”风雨无阻、反复向列车“鞠躬”,精心呵护,确保这里的每一趟列车安全始发。
黄能和1984年进入铁路。他说道:“我干了40年的货车检车员,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是也见证了铁路货运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我们省和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刚进铁路时,列车还是蒸汽机车,车厢载重量一般三四十吨,车辆用滑动轴承,平均一列列车运载800吨左右;后来车辆装备不断发展,列车承载能力和运行速度大大增加。现在常见的是载重量七八十吨的车厢,一列列车的牵引吨位可达4000吨左右;过去列车时速只有四五十公里,现在时速可以达120公里。”
“过去列车装载的货物,主要是煤炭、矿石、木材等,后来有了冷链物流班列、小汽车班列。过去我检修的列车只在国内跑,从2015年开始,这里有了中欧、中亚集装箱班列,装载的都是电视机、服装等百货商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车上经常装载医疗器械、口罩等抗疫物资和服装、灯具等产品;中欧班列现在一周大概开两趟,我检修过的中欧班列累计有800多列, 其中2020年就检修273列,载货2万4112标箱” 黄能和自豪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