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特色剪纸技艺风采展示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22日电 福建是工艺美术大省,其中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极具地域特色,剪纸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传统民间艺术。

  剪纸是我国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是中华千百年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剪纸包括剪和刻,用一把剪刀或刻刀就可以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将无限深远的空间压缩在一个平面上,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尤其体现“刀味”、“剪味”和“纸味”。

  福建剪纸作为福建地区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有柘荣,漳浦,浦城为代表的三大流派。柘荣剪纸和漳浦剪纸还在2010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浦城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福建剪纸中尤以柘荣、漳浦、浦城三城最负盛名。他们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简练的线条体现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记录了福建的历史文化,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

  柘荣剪纸其艺术风格承传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具有深厚,粗犷、古朴,写意的风格,其内容贯穿民俗活动并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其在表现技法上没有统一的模式,题材与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特色雅致,外型随意,构图灵动,表现不一,内部偻空,虚实、变化合理得当,十分自然,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绝仑的佳品。如今,柘荣剪纸不仅有“中华巧女”袁秀莹这样剪纸技法炉火纯青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孔春霞、吴秋凤、郑平芳等一批省级非遗传承人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纸传承群体,让艺术传承与创新薪火相传。

  漳浦剪纸,既是漳浦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早在1300多年前,剪纸技艺伴随开发漳州漳浦的步伐,被一批批中原移民带到这里,逐渐装点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秋日,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少萍、张峥嵘、欧阳艳君、李小燕、陈燕榕、卢淑蓉等剪纸艺人为代表,她们广泛吸纳大江南北各种艺术流派的营养,与时俱进。

  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为浦城带来频繁的人口流动同时也为浦城剪纸的出现创造条件。浦城剪纸历史悠久,形成既含中原文化遗风,又具闽越土著文明印迹,既有北方粗犷大气、醇厚拙朴,又有南方细腻纤巧、纯净秀气的艺术风格。近年来,浦城县积极培育民间技艺工坊,增强传承力度,开展传承培训工作,在老中青相结合基础上扩宽传承人群;周冬梅、杨仁斌、张薇等一批省级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延续剪纸艺术生命,使之“活态传承”。

  泉州刻纸艺术在2005年和泉州南音一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泉州刻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李尧宝刻纸图案的问世,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丽凤一代代传承,确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世代相传,让更多人加入到泉州刻纸文化和传承的队伍中。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这座美丽城市的魂。非遗传承人用一双灵巧的手,把剪纸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也使民间剪纸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打造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提供文化支撑,做出新的贡献。

  当前,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时,为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用好丰富的福建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福”文化和“美丽福建”名片更加亮丽,记录八闽特色剪纸技艺风采,推动传承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文化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