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省队运动员如何进校园、社区指导健身?实施方案来了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12日电  为了积极推动福建省省队运动员进中小学校、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制度化、长效化,日前,福建省体育局出台《福建省队运动员进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长效化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原则上各运动管理中心选派省运动队参与服务活动每年应不少于4次,省队运动员(正式运动员)参与服务活动每年应不少于6小时。

  《实施方案》提出,在今年全面启动省队运动员进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工作。到2023年,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到2024—2025年,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成效显著提升,成果不断巩固拓展,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统筹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面建立,服务体育强省建设和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作用更加突出。为落实省队运动员进中小学校和社区,《实施方案》提出了下述四种形式:

  一是“共建”模式。与就近的中小学校或社区签订共建协议,把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与运动员文化学习、社会实践融合起来,结合党团主题活动、学校运动会、全民健身日(周)、社区运动会或健身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展演等活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共学”“共建”,选派省队运动员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工作。

  二是“课堂”模式。把省队运动员进学校、进社区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课堂”“冠军健身课堂”等,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科学健身讲堂。

  三是“志愿者”模式。把省队运动员纳入“志愿者”管理,结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开展健身指导志愿活动。外训期间,可以结合与驻地就近中小学校、社区(乡村)共同开展传统教育、红色教育等活动,同时组织健身指导工作。

  四为其他模式。省队运动员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开展进学校、进社区健身指导工作。有条件的运动队(员)还可在进校园、进社区的基础上,进农村、进连队、进厂矿等基层单位开展活动,扩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覆盖面。

  此外,《实施方案》还要求,各运动管理中心要结合运动队项目的特点特色,研究符合中小学生或社区群众广泛参与、易于接受的健身活动,探索建立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的健身指导服务形式,推动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项目化、规模化、系统化;还要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具有人群特色的专项进校园、进社区项目。(完)